印度對我國鈦白粉征收反傾銷稅
2025年5月10日,印度財政部稅收局發布第12/2025-Customs(ADD)號通報稱,接受印度商工部于2025年2月12日對原產于或進口自中國的二氧化鈦(Titanium Dioxide)作出的反傾銷肯定性終裁建議,決定對中國的涉案產品征收460-681美元/噸的反傾銷稅,有效期為5年。本案涉及印度海關編碼28230010、32061110和32061190項下的產品。措施自本通報發布于官方公報之日起生效。
2024年3月28日,印度商工部發布公告稱,應印度國內企業Kerala Minerals and Metals Ltd.、Travancore Titanium Products Ltd.和VV Titanium Pigments Pvt. Ltd.提交的申請,對原產于或進口自中國的二氧化鈦發起反傾銷調查。2025年2月12日,印度商工部對該案作出肯定性終裁。
據中國貿易救濟信息網信息顯示,不適用本案反傾銷措施的產品包括:
用于食品添加劑的二氧化鈦(TiO2),如食用色素、用作片劑薄膜涂料的成分的TiO2
用于化妝品和防曬乳液中的紫外線吸收和光催化劑應用的TiO2
用于紡織/纖維生產的TiO2。TiO2主要用于紡織品和纖維的生產,主要是因為它具有光催化自清潔、紫外線防護和除光能力等。但是,用作紡織品/服裝/布料/織物印花顏料的TiO2除外。
用于對人造纖維進行除銹的TiO2,該類纖維用于生產紡織品。纖維級材料用于與纖維線混合,制成布料。
TiO2金紅石級,用于制造裝飾紙(用于纖維/紙漿階段)。
粒徑小于100nm納米或超細二氧化鈦,用于紡織/涂料行業,以實現無塵紡織/涂料等特性。
歐盟、巴西對中國鈦白粉加征關稅
歐盟委員會就對華二氧化鈦(鈦白粉)反傾銷調查公布了初裁前的事實披露,其計劃對中國的鈦白粉企業征收最高39.7%的臨時關稅,該消息引發鈦白粉行業廣泛關注。根據歐盟方面發布的反傾銷調查相關信息,龍佰集團及旗下公司被加征39.7%關稅,中核鈦白全資子公司金星鈦業被加征14.4%關稅,安納達、惠云鈦業以及南京鈦白等23家合作公司被加征35%關稅,其他公司被加征39.7%關稅。
巴西發布對中國鈦白粉反傾銷的初裁結果,初步加征反傾銷稅稅額為:龍佰集團578美元/噸(約25%),安徽金星654美元/噸(中核鈦白旗下公司,約29%),其他列示企業(包括中信鈦業、惠云鈦業、攀鋼釩鈦等)為1420.83美元/噸,其他未列示企業為1772.69美元/噸。
出口數據顯示,2025年1-2月,中國鈦白粉累計出口31.59萬噸,其中印度為最大出口市場,土耳其和韓國分列二、三位。前十名市場合計占比58%,而美國排名三十開外,出口量僅0.23萬噸,占比0.74%。
2025年1月至3月,中國鈦白粉累計出口量為50.10萬噸,同比增長2.25%,但增速有所放緩。3月出口量為18.50萬噸,環比增長17.47%,但同比萎縮5.64%。
此外,面對歐盟、印度的反傾銷措施,中國鈦企正積極開拓非洲、東南亞等新興市場。
在終端需求持續疲軟、市場已轉入存量博弈階段的背景下,隨著五月傳統需求淡季的臨近,新訂單獲取將面臨更為嚴峻的考驗。當前行業正面臨雙重壓力:一方面,全球宏觀經濟波動加劇與消費者"買漲殺跌"心理預期形成共振,使得單純依賴價格杠桿清庫的策略效果存在較大不確定性;另一方面,全球貿易環境不確定性疊加內需增長動能不足,導致鈦白粉行業供需格局持續失衡,產品價格承壓態勢或將延續。
從產業鏈傳導機制來看,原料成本波動將成為價格調整的重要觀察窗口。若鈦精礦等上游原料價格維持高位運行,將限制鈦白粉生產企業的降價空間,進而影響價格傳導機制的有效性。值得注意的是,當前行業已呈現結構性產能過剩特征,當企業面臨持續虧損壓力時,或將觸發新一輪產能出清進程。這種市場自發性調整將通過供給端收縮重塑供需平衡,但調整周期與陣痛程度仍需持續關注國際經貿形勢演變、終端需求復蘇節奏及原料端價格博弈等多重變量交互作用。
在全球貿易環境充滿挑戰以及國內需求疲軟的大背景下,供應過剩將導致鈦白粉價格承受下行壓力。不過,具體的降價幅度還需參考原料價格走勢。一旦出現嚴重虧損,或許會出現更大規模的減產,直至市場達到新的平衡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