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羽絨服市場的風向悄然改變。千元、萬元級別的高端羽絨服逐漸陷入銷量瓶頸,這一現象背后是多重因素的疊加影響。
從消費者層面來看,經濟環境的波動讓購買力出現分化,年輕一代對高價商品的接受度明顯降低,轉而更青睞波司登、雪中飛等性價比突出的國產品牌。同時,消費者需求愈發多元化,保暖功能和高價標簽已不再是核心吸引力,情感認同、個性化設計與時尚感成為新的考量標準,若萬元級羽絨服無法滿足這些需求,便難以獲得市場青睞。
市場競爭格局也在重塑。前有波司登等國產羽絨服品牌在高端市場強勢崛起,后有盟可睞(Moncler)等外資高端品牌加速布局。更值得關注的是,lululemon、始祖鳥和 Salomon 組成的中產 “三件套” 持續突圍,直接擠壓了加拿大鵝的市場空間,使其被擠出中產購物清單,銷量遭受重創。
加拿大鵝的擴張之路,從小眾到全球化巨頭
加拿大鵝曾被奉為 “羽絨服界的愛馬仕”,最貴單品近 19000 元,一度成為中產標配,“沒有‘大鵝’的冬天是不完整的” 成為流行語。
其發展軌跡與貝恩資本的介入密不可分。2013 年,貝恩資本收購加拿大鵝控股權后,推動品牌迎來重大變革:服裝款式從 20 種擴容至 200 種,陸續在全球主要市場推出電商平臺并開設線下旗艦店。2017 年,加拿大鵝成功登陸紐約和多倫多證券交易所,巔峰時期市值超 78 億美元。
上市后,加拿大鵝加速擴張,將中國市場視為核心增長點。2018 年 12 月,北京三里屯門店的開業標志著其正式進入中國。如今,中國已成為其最大市場,全球 74 家門店中,近一半(30 家)分布在大中華地區的 18 個城市(含港澳臺地區)。
困境與轉型,淡季壓力下的戰略調整
與常規服裝企業不同,羽絨服品牌需直面春夏淡季的周期性壓力,加拿大鵝與 Moncler 在應對策略上各有側重。
當前,加拿大鵝正朝著規模化奢侈品牌的方向邁進,集中精力深耕羽絨服品類、加碼直營渠道以穩定價格和提升品牌形象,這些舉措均體現了其在擴大市場規模的同時向奢侈品牌轉型的意圖。
為適應中國市場,加拿大鵝也在積極調整。推出適合亞洲人體型的剪裁版型、與中國設計師合作推出聯名系列,試圖強化與中國消費者的連接。然而,這些努力尚未在財務數據上顯現明顯成效,這或許是貝恩資本考慮出售部分或全部股份的原因之一。據彭博社報道,貝恩資本的這一想法已引發部分私募股權機構等潛在買家的關注。對于貝恩資本這種私募股權公司來說,考慮何時退出,是出于保持自己利益最大化的考量。但對于加拿大鵝來說,它要考慮的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