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總統特朗普連續發布多輪關稅措施,引發全球貿易格局的劇烈震動。7月7日,特朗普向14個國家發出了“關稅告知信”,7月9日又發出第二波征稅函,涉及文萊、阿爾及利亞、摩爾多瓦、伊拉克、菲律賓、利比亞和斯里蘭卡等7個國家。
據央視新聞報道,美國將從8月1日起對文萊和摩爾多瓦的產品征收25%的關稅,對阿爾及利亞、伊拉克和利比亞的產品征收30%的關稅,對菲律賓的產品征收20%的關稅,對斯里蘭卡的產品征收30%的關稅,對巴西的產品征收50%的關稅。此外,特朗普還在白宮內閣會議上表示,針對金磚國家加征的10%關稅即將實施。截至目前,美國已對22個國家實施了20%到50%不等的關稅稅率,全球貿易版圖面臨劇烈重塑。
紡織出口依賴國的困境
孟加拉國作為全球第二大服裝出口國,其對美服裝出口占總出口量的20%,2024年對美出口額達84億美元。若35%的新關稅落地,孟加拉國在美國市場的競爭力將嚴重削弱,總關稅負擔可能超過50%。服裝行業的連鎖反應恐蔓延至金融、物流等生態系統,工廠和工人生計受到威脅。越南雖通過談判達成20%的關稅安排,暫時避免了更高關稅,但孟加拉國等國擔憂其在美國市場的份額被越南等國搶占,供應商可能被迫轉移重心,行業面臨洗牌。
農業貿易博弈的拉扯
印度與美國圍繞關稅的談判陷入膠著,棉花貿易成為關鍵議題。印度是全球最大的棉花生產國,其棉花用于國內紡織業及出口,而美國則是全球最大的棉花出口國,雙方在棉花貿易上既互補又競爭。美國試圖擴大對印農產品出口以縮小貿易逆差,但印度因糧食安全等問題保護農業部門,關稅談判成為農業與政治的博弈場。印度農民受到最低支持價格等政策的牽連,農業根基面臨沖擊。
訂單轉移的潛在機遇
在特朗普的關稅風暴下,孟加拉國、越南等紡織出口國面臨成本壓力與市場競爭困境,部分原本流向這些國家的紡織訂單存在向中國轉移的可能性。中國紡織業具備完善的產業鏈、成熟的制造能力和龐大的產業集群,如長三角、珠三角地區,從紡紗、織造到印染、成衣一體化生產,能夠快速響應訂單需求,在品質和效率上具有競爭優勢,有望承接轉移訂單,拓展國際市場份額。
供應鏈安全與市場開拓的挑戰
然而,中國紡織業也需警惕貿易環境的連鎖反應。美國的關稅舉措引發全球貿易不確定性,國際市場需求可能受到抑制,影響中國紡織產品的出口規模。同時,中國需要強化供應鏈安全,在原材料采購(如棉花等)、海外市場布局上,應對可能的貿易壁壘和地緣政治風險。中國需加強自主創新,提升產品附加值,拓展“一帶一路”等多元市場,降低對美歐傳統市場的依賴,增強抗風險能力。
特朗普的這場關稅風暴讓全球貿易陷入復雜棋局,各國在沖擊中尋求破局。中國紡織業在機遇與挑戰之間,需要精準謀劃,續寫產業發展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