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5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征程上的奮斗者”中外記者見面會。邀請杭州宇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王興興,山東魏橋創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波,內蒙古鄂爾多斯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總裁王臻,北京星河動力航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董事長劉百奇,九州通醫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劉長云五位民營企業家代表,圍繞“弘揚企業家精神,堅定做優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這一主題與中外記者見面交流。
山東魏橋創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波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魏橋創業集團的核心價值觀就是“為國創業、為民造福”,秉持的企業使命就是實業報國、制造業強國。希望年輕一代管理者一定要繼承這個精神底色,牢記自己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不忘初心、砥礪前行。不但要把企業管理好,還要把企業經營好,更要為黨和國家負責、為社會負責、為員工負責,持之以恒履行好企業的社會責任。還有艱苦奮斗的工作作風,希望年輕一代管理者要傳承下去。只有把家國情懷和艱苦奮斗的工作作風好好傳承下來,才能支撐年輕一代管理者應對所有挑戰和困難,打造出百年企業。
傳統制造業要實現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特別是在新型工業化背景下,怎樣推動傳統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魏橋這些年來也在摸著石頭過河。張波在現場分享了三條實實在在的路徑:
一是綠色低碳發展,這是響應國家高質量發展的號召。企業未來發展之路首先要做到綠色低碳發展,這給傳統制造業帶來很大挑戰,比如鋁產業板塊,因為它的生產特性就是一個高能耗產業,怎么讓高能耗產業實現綠色低碳轉型,這是很大的挑戰。除了轉移一部分產能到云南,利用水電生產之外,我們在山東部署了大量的光伏太陽能發電,提高山東當地產能的綠電占比。同時,在產業轉型方面也做了一些努力,發展循環經濟、發展再生鋁。大家可能知道,因為鋁的特性是可以多次循環使用的,但是第二次使用的時候能耗只是第一次生產的5%。所以,通過再生鋁也可以大大降低碳排放和能耗。所以,第一條路徑就是追求綠色低碳發展。
二是積極推進數智化轉型。現在人工智能、AI技術迭代非常迅速,給傳統制造業帶來了非常好的機遇,利用我們豐富的應用場景,結合人工智能先進技術,全面提升改造傳統制造業。比如,紡織板塊方面,過去幾年建設了十幾座綠色智能化工廠,相比傳統的生產模式,能耗降低了40%。大家知道,紡織行業現在經營相對比較困難,由于我們實現了智能化改造,大大降低了成本,提升了企業紡織板塊的競爭力。同時,鋁板塊在全球率先把AI技術引入電解鋁生產工藝,用“智慧大腦”替代人工經驗判斷,使得生產效率、設備利用率大幅度提升,能耗也大幅度降低。傳統制造業要想實現突破發展瓶頸,第二條路徑就是數字化轉型。
三是創新驅動。除了傳統意義上的產品創新、工藝創新之外,還有企業內生動力所帶來的創新行為,包括我們跟大專院校、科研機構合作,成立國家級的技術中心,這些都是在企業內生動力方面做的工作。人工智能、大數據也會給我們帶來經營模式、管理模式的創新,所以企業不但要積極實施一些產品工藝的創新,還要積極擁抱人工智能,促進管理模式和思維模式創新,同時帶動企業組織架構改革。我們要完全符合數智化要求,傳統制造業最大的挑戰是原有組織體系的改革。
對傳統制造業來講,想實現高質量發展,突破一些發展瓶頸,需要厚積薄發。國家給民營企業提供了非常廣闊的發展舞臺,相信只要堅定發展信心,勇于創新、腳踏實地、真抓實干,民營企業一定能高質量發展。
內蒙古鄂爾多斯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總裁王臻以自己從小在羊絨衫廠長大的“純羊絨系”童年說起,向中外記者展開了一幅獨具鄂爾多斯特色的、充滿無限可能的產業畫卷。
在回答“在創業路上最讓你感到‘大有可為’‘正當其時’的瞬間或經歷是什么”,以及“如何展望民營企業、民營經濟發展的未來?”問題時,王臻談道:讓她感到振奮的不是某一個高光時刻,而是我們國家對于民營經濟發展持續出臺的好政策。
回顧鄂爾多斯集團40多年發展關鍵點,第一個十年在改革開放春風中茁壯成長,第二個十年依靠市場導向、品牌建設成為了行業標桿,第三個十年響應國家西部大開發號召建成了煤、電、冶、化循環經濟產業鏈。現在已經深度融入黨和國家對內蒙古“兩個基地”的戰略定位,羊絨產業要溫暖千萬牧戶、電力冶金產業要點亮綠色未來。
王臻強調:國家的戰略已經為企業發展錨定了很好方向,通過鄂爾多斯集團40多年的實踐,我們感受到企業因國家的發展而發展、因國家的強大而強大。傳統產業以科技創新驅動產業革命,就有能力打造出百年老店;民營企業跟上時代的步伐,也能夠在新質生產力的新賽道上跑出加速度。
當被問及“隨著我國經濟結構不斷調整和產業升級?所在行業面對哪些機遇和挑戰?又是如何應對的?”問題時,王臻坦言:“當前我們正處于產業的深度變革期,技術革命浪潮、全球產業鏈重構,加上市場端不斷迭代的多元需求,都是機遇也是挑戰。”她認為,破局的核心在于通過行業創新與系統性提升實現高質量發展,要將科技創新、管理創新與市場創新深度融合,從應對變化轉變為制造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