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5日,商務部公布的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共遭遇來自27個國家(地區)發起的119起貿易救濟調查案件,其中,反傾銷91起,反補貼19起,保障措施9起;涉案金額143.4億美元,案件數量和涉案金額同比分別上升36.8%、76%。其中,近半數的貿易救濟案件針對中國鋼鐵產品外,其余主要集中在化工和輕工領域。2016年前11個月,中國對外出口12.47萬億元,下降了1.8%,但貿易摩擦不降反升,從2015年的98起升至119起。整體來看,2016年我國遭遇的貿易摩擦呈現貿易摩擦政治化、措施極端化傾向明顯、終裁稅率普遍較高的特點。
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表示,近年來中國面臨的貿易摩擦進一步攀升,其背后是各國之間“搶飯碗”的問題,這集中體現在中國正面臨雙重的產業重合,以及由此而來的雙重摩擦。一方面,在輕工、紡織等領域,我國的比較優勢正在消減,并未培育出高端品牌,無法實現差異化競爭,因而遭遇到來自東南亞等發展中國家的貿易摩擦。另一方面,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高端產業領域,我國和發達國家的產業結構正從互補變為交叉,甚至重疊,因而在產能過剩和高端產業領域遭遇到更多的貿易壁壘。(中國紡織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