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運運價上周繼續下滑,上海出口集裝箱運價指數(SCFI)連續兩周失守千點。
兩連跌 長協季后運價持續回落
根據上海航交所5月5日發布的最新數據,SCFI指數上周下跌1.44點至998.29點,跌幅0.14%,雖然是兩周連跌,但跌幅較之前一周的3.6%顯著收窄,且歐美主要航線漲跌幅度都不超過1%,顯示運價基本接近見底。
上周,遠東到美西線每FEU運價1453美元,與之前一周持平;遠東到美東線每FEU運價下跌22美元至2396美元,跌幅從之前一周的3.67%收窄至0.91%。
歐洲線運價也連跌兩周,每TEU運價下跌6美元至875美元,跌幅從之前一周的0.23%擴大至0.68%;而遠東到地中海線每TEU運價續漲7美元至1616美元,漲幅0.44%。
近洋線方面,遠東到日本關西及遠東到日本關東每TEU與之前一周持平;遠東到東南亞每TEU則較之前一周下跌2美元,跌幅1.09%;至于遠東到韓國線則較之前一周下跌3美元。
業界人士指出,歐美線長約運價均已擬定,運價大致見低檔支撐。其中,5月生效的美西線合約運價約為1500-1600美元/FEU,美東線約為2500-2600美元/FEU,相比去年平均約8000美元的合約價格降幅高達80%,基本回到疫情前水平。
至于歐洲線,2M和海洋聯盟約為1300-1350美元/TEU,THE Alliance聯盟約1200美元/TEU。
最新一期寧波出口集裝箱運價指數(NCFI)報收于705.5點,較上期下跌1.2%。各大主要航線除了地西航線小幅上漲外,其他全部下滑。
歐洲航線運價指數為540.8點,較上周下跌1.5%;
地東航線運價指數為877.7點,較上周下跌0.4%;
地西航線運價指數為1011.4點,較上周上漲1.9%。
美東航線運價指數為811.4點,較上周下跌0.4%;
美西航線運價指數為826.6點,較上周下跌0.3%。
貨代端運價方面,波羅的海貨運指數(FBX)顯示,本期中國/東亞-美西運價周環比下跌11%至1516美元/FEU;中國/東亞-美東運價周環比下跌4%至2410美元/FEU。
中國/東亞-北歐和地中海運價周環比均下跌1%分別至1392美元/FEU和2470美元/FEU。
多家船公司和貨代公司原本預計運價會在一季度見底,但隨著歐美經濟放緩、貨量未明顯增加,船公司勢必將持續調控艙位穩定運價,靜待景氣復蘇。目前業界最新預估是運價見底將延至第二季度,不排除到第三季度。
在船公司5月1日GRI的漲價計劃失去支撐后,而目前運價又有回跌之勢的情況下,包括韓國最大航運公司韓新海運HMM、赫伯羅特等多家船公司發布6月1日起上調綜合費率上漲附加費(GRI)、征收燃油費(BUC)和巴拿馬運河附加費(PCC)等多項費用的通知。(運價又要上漲了!6月1日起,船公司再次上調GRI,征收BUC、PCC)
由于全球經濟放緩,通貨膨脹、俄烏戰爭等市場變數仍多,集運公司應對歐美貨載需求疲弱,為了穩定運價必然會一路抽艙、加價重復操作,直到第三季度傳統旺季歐美補貨、年終節慶的新訂單到來。
下半年運價反彈可能性較小 船公司做好長期抗戰準備
5月3日,陽明海運董事長鄭貞茂表示,以目前全球經濟來看,集運業景氣度下行可能遞延到第二季度甚至第三季度,而即便景氣度變好,也不代表運價就會上升,主要是因為今、明兩年集裝箱航運市場都處于供過于求狀態,其認為船公司要有長期抗戰的準備。
根據SONAR訂艙數據和FreightWaves發布的相關報道分析稱,美國經濟面臨進一步的下行風險,將在第三、四季度陷入衰退,美國進口需求進一步下降的可能性越來越大,從而導致下半年運價上漲的可能性也越來越小。
鄭貞茂指出,美國一季度經濟增速回落,德國等歐洲國家也低于預期。外貿出口企業還在等待國外進口端去庫存,船公司可能面臨貨量少的問題。市場前景不明朗,目前只能一季一季的觀察,不少航運企業都在做好長期抗戰的準備。
但即使行業景氣度好轉,鄭貞茂預計集裝箱運價也未必會上漲。主要原因是今明兩年運力供大于求,呈現在兩個層面:一是供給多于往年,二是需求又弱于往年。
根據Alphaliner對航運市場供需增長的預測,今年的供給將增長8.2%,而需求量僅增長1.4%。明年,供應將增長8.9%,需求將增長2.2%。市場已連續兩年供過于求。
對于航運企業來說,只有國際貿易和產業供應鏈恢復正常,航運企業才有貨可運。但中美貿易摩擦、俄烏戰爭、通脹等不確定性因素依然較多。這也增加了幾乎所有航線的競爭,影響了運費;而另一方面,通貨膨脹等因素增加了運營成本。
各家船公司也開始了不同的發展戰略,例如歐洲大型集裝箱航運公司尋求并購、垂直整合和多元化業務等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