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訊:
據海關統計,2015年9月至2016年7月我國累計進口外棉89萬噸,同比減少70萬噸,減幅44%;2016年1月至2016年7月累計進口外棉52.5萬噸,同比減少52.7萬噸,減幅達到51%。中國進口如此大幅“跳水”,令很多外商和大中型進口企業大跌眼鏡,青島、張家港和廣州等地很多小貿易公司、中間商紛紛轉行做進口紗、化纖或關店轉讓,棉花進口業務呈現持續降溫狀態。業內分析,一方面2015、2016年中國政府不斷加大棉花調控力度,由不限量收儲調整為棉花“目標價格”,配額的發放量也僅發放加入WTO承諾的89.4萬噸,惠及中小紡織企業、棉花貿易商廣泛期待的滑準關稅進口配額卻從未提及;另一方面2014/15、2015/16年度連續兩年大力輪出國儲棉,“去庫存、減壓力、滿需求”的目的明確。據統計,截止8月25日,2015/16年度國儲棉輪出累計成交195.97萬噸,即使9月底前每日成交量均按2萬噸計算,本年度儲備棉輪出總量接近250萬噸,儲備棉輪出有力的滿足了用棉企業需求,維持了棉價相對穩定,保證行業穩健運行,同時將外棉擋在了國門之外。加上前幾年在中國市場上與美棉“分庭抗禮”的印度棉大幅“掉隊”也是中國進口棉大幅下滑的重要原因,2015/16年度印度棉在減產、供需缺口及巴基斯坦狂熱進口等利好支撐下,3月份以后軋花廠的出廠價高于美棉遠東市場CNF報價。
那么2016/17年度中國進口外棉的勢頭會如何呢?筆者判斷不樂觀、不值得期待,仍是少數幾家大中型外商和國內進口企業的天下,留中間商“搬磚”或“拼縫”的空間非常小,買家直接“接軌”外商和大型進口企業是常態,但考慮到2016年上半年共使用了35-40萬噸1%關稅內配額,因此預計2016/17年度的外棉進口量較上一年度將呈現恢復性增長,有望達到120萬噸以上,市場信心逐步觸底反彈。原因如下:
一、儲備棉將“多輪出、少輪入”,市場流通的棉花資源處于“可調節,可平衡”的狀態。即使2015/16年度國儲棉輪出成交250萬噸甚至300萬噸,儲備庫仍有800-850萬噸,而且按相關公告“每年的3月至8月都將在國家法定工作日安排儲備棉掛牌競拍銷售”,用棉企業不愁買不到棉花,棉企沒有囤積和炒作空間。
二、2016/17年度新疆棉增產且品質大幅提升的預期強,美棉、中亞棉進口遭遇阻擊。從目前新疆農業部門、各調研機構的報告來看,今年新疆棉從纖維長度、斷裂比強度再到馬值等指標要明顯高于2015年度,預計總產370-380萬噸,“減種不減收”。從紡紗配棉角度看,高品質新疆棉+地產棉+國儲棉完全可以滿足紗廠需求,加上長絨棉種植面積增幅比較大,國內紡織廠對澳棉、美棉的依賴度進一步下降。
三、美棉可供中國買家選擇的空間并不大。據USDA統計,截止8月18日,美國2016/17年度棉花總簽約已達到本年度預計出口量的37%,去年同期僅為30%,而且從簽約國來看,越南、巴基斯坦、土耳其、印尼、墨西哥等國家繼續大幅領先于中國(中國企業主要是進口C/A、EMOT、SJV等品種高品質、高等級棉花),美棉不愁賣。另外,印度棉價回落至80美分/磅甚至75美分/磅(S-6出廠價),但由于中國儲備棉、地產棉的聯合“抵御”及巴基斯坦等東南亞國家需求強勁,印度棉進入中國市場“心有余但力不足”。
四、2016/17年度高支紗的產銷形勢仍“撲朔迷離”,高品質棉花需求增長乏力。2016年3月份以來,由于國內外棉價“并軌”甚至“倒掛”,國產棉紗在價格、品質上的競爭力全面顯現,轉向印巴、越南等國的訂單出現“回流”,中小紡織廠開機率恢復、產銷活躍,但主要是C40S及以下支棉紗,40S以上棉紗訂單既未有效增長,產量也沒有明顯增加。2016/17年度中國紡織服裝企業遭遇歐美、東南亞、中亞等國的“圍追堵截”和打壓局面更加嚴峻(海關統計,7月份我國棉制品出口同比增長2.16%,環比增長0.17%),加上匯率波動、美聯儲加息、經濟通縮等不確定性因素,高支紗、高支高密坯布及服裝的出口難言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