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4月22日鄭棉主力1509合約放量拉升以來,盤間,上期所、大商所和鄭商所多數商品紅盤,其中橡膠、鎳、螺紋鋼、鐵礦石、焦炭、PVC等漲幅較大。紅火的市場似在隱隱訴說,“縱使身陷沙漠,還有希望的綠洲存在”。然而果真如此嗎?
大漲源于宏觀面推動。近來,特別是一季度經濟數據公布以來,國內宏觀經濟持續下滑,呼吁政策刺激之聲不絕于耳。先是降息,后是降準,再是放松貨幣。既然股市漲,既然大宗商品是經濟的先行指標,那么商品無理由不漲。于是,銅先行,PTA借事故啟動,白糖進入“牛市”。棉花之火終于開燃。
漲幅之大源于好貨偏少。從前期鄭商所、中儲棉調研情況來看,目前紡織市場因結構升級,差別化纖維銷路較好,部分大中紡企日子趨好。同時,企業普遍反映,市場上商品棉庫存中,好棉花偏少,無三絲棉頗受青睞。于是,投資者以為,既然好花少,那就向上炒。漲價也就成為期市投資者中一方選擇的理由。
不拋儲是做多屏障。前期,有關方面出于穩定市場預期的考慮,發表談話講拋儲的條件,即當新棉銷售達到一定程度,市場需要棉花之時。當前,新疆棉銷售過半,消費企業庫存維持月余,商業庫存保持一定水平。因此,被解讀為近期國儲不會拋儲,市場壓力消解。
市場大幅增倉的背后
市場大幅增倉背后實際上是兩種力量的對壘。空方的依據仍然值得重視。
一是高庫存重壓棉價。國庫1000萬噸的庫存除非可以永久地累積下去,而這種可能并非較大。國儲吹風,意在拋儲,目前不拋,只是等待時機而已。橫亙棉價頭上的大山終將卸掉。
二是消費低迷不利棉價。根據市場調研,近來國內中大紡企經營形勢略有好轉,但普梳中低支純棉紡企業利潤幾無。究其原因,高價棉花正在經歷被化纖、黏膠替代的慘痛。
三是拋儲終將推出。為了去庫存,政府減少了本年度棉花進口配額的發放,僅限89.4萬噸的關稅內配額供應。按當前市場剩余本年度棉花資源量匡算,在進口資源被擋之后,未來國內棉花供應將基本維持緊平衡,這就為拋儲創造了條件。儲備就是為了保障供應。
四是紡企競爭力需要低價棉支持。從調研企業的期望程度來看,為了保持我國紡織企業的國際市場競爭力,國內棉價必須保持與國際棉價的正常比價(1000—2000元/噸),也就是國內棉價與國際棉價正常接軌。目前國內3128B級棉價與FCINDEXM1%關稅下價差1828元/噸,處于可承受范圍。而滑準稅下和40%全關稅下內外價差雖然為負,但由于下游需求低迷而失去操作意義。因此,本質上,國儲收儲導致的內棉價高已經形成對國內紡企競爭力的傷害。
在期現貨市場棉價處于相對低位之時,出現一定的反彈實屬正常。但由于龐大的庫存和市場消費低迷,后市棉價上方壓力仍大,做多還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