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挑戰阻擋不了中國對外開放的步伐,全球投資界對中國市場潛力依然充滿信心。近日,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2020廈門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暨絲路投資大會(以下簡稱“廈洽會”)的相繼舉辦,更進一步促進了中國與全球的雙向投資,為后疫情時代提振全球投資信心注入了新動能。
商務部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1—8月,我國實際使用外資6197.8億元,同比增長2.6%。分行業看,1—8月,服務業實際使用外資4766.1億元,同比增長12.1%;高技術服務業同比增長28.2%。8月當月,全國實際使用外資841.3億元,同比增長18.7%。
中國不斷擴大開放
為外企投資提供機遇
“在疫情得到有效防控的背景下,以區域劃分,亞洲尤其是中國的投資需求確實正在上升,有數據表明,亞洲的投資需求上升了9%。”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助理研究員陳治衡在接受《中國貿易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外資對我國市場的青睞源自于我國具備多方優勢。首先,我國國內市場規模龐大,存在扎實的經濟發展的內循環基礎,再加上新基建、高科技產業等領域的大力發展,具有極高的價值提升空間,具備大量的可投資標的。其次,中國進入到了防疫常態化階段,自二季度以來,全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已經基本恢復正常,具備了穩定的投資環境。最后,我國一直堅持對外開放政策,具備公平的市場環境和投資氛圍。
在廈洽會期間,商務部人士表示,將繼續落實好外資準入負面清單,擴大鼓勵外商投資范圍;將進一步建立健全外商投資服務體系,切實落實好《外商投資法》及其配套規定,營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營商環境。據悉,目前,商務部正加快推進修訂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目錄相關工作,將大幅增加鼓勵條目,支持更多外資企業享受相關優惠政策。
陳治衡認為,外資準入負面清單和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目錄對于外資來華都很好地起到了引導和規范的作用。雖然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都受到疫情的沖擊和影響,但是機遇仍然存在,繼續落實好外資準入負面清單,擴大鼓勵外商投資范圍,讓更多外資企業入駐中國市場,不僅對中國來說是一個發展機遇,對于外資來說同樣如此。
太古(中國)有限公司主席張卓平表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全球經濟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和不確定性。中國政府擴大開放、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所推出的系列舉措,讓包括太古集團在內的外企在華投資的信心更堅定了。
“我在中國工作已有22年,中國經濟的韌性、活力和發展的動力讓我感到驚喜,中國市場不能被排除在外,我們會在這里持續深耕。”英國鐘表制造商西蒙·賴利表示,目前,該公司正計劃在中國設立實體店。
數字經濟成為投資熱點
據了解,本屆廈洽會成果豐碩,大規模投資項目集中亮相并簽約落地,共有2300多個項目達成合作協議,比去年增加200多個,協議總投資額達8000多億元,大幅超過去年的5591.5億元。特別是新技術、數字經濟、工業互聯網、新能源、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是此次廈洽會上的投資熱點領域,投資額5億元的陽光控股物產集團供應鏈項目、項目規劃總投資6億元的三和電力智能制造增資項目、投資額9億元的中國國儲能源項目等簽約落地。
廈洽會期間,參會外方代表對數字經濟表現出濃厚興趣。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總干事李勇指出,疫情加速了數字化進程,無論大型跨國企業還是中小型企業都意識到,新技術創新和數字化投資將給既定業務流程帶來效率提升,也有助于增強工業競爭力、環境可持續性。
諾基亞大中華區總裁、上海諾基亞貝爾總裁馬博策表示,進入后疫情時期,數字化轉型將成為支撐中國經濟復蘇的強勁引擎。他們已做好充分準備,全力支持中國未來的5G建設。施耐德電氣中國區總裁尹正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投資新項目主要是長期看好中國市場和中國數字經濟發展前景。中國已是施耐德電氣全球第二大市場,公司近期新增投資,計劃在未來3年到5年,擴大研發打造先進生產線。
“在數字領域的投資方面,仍然要注意知識產權的歸屬問題和保護問題,需要進一步加強相關法律制度的建設和機制完善,以加強對我國新技術和未來產業的保護。”陳治衡表示。
在疫情防控常態化形勢下,本屆廈洽會在控制現場舉辦規模的同時,攜手阿里巴巴集團打造云平臺,線上同步舉行“云上投洽會”。對于未來雙向投資平臺,特別是“云上”平臺的建設,陳治衡表示,投資的完成不僅僅是達成協議本身,而要著眼于整個投資前、投資中和投資后的鏈條式結構。對此,他提出四點建議:一是加強信息真實感體驗,如“VR盡職調查”、項目信息真實性披露等,對項目投資前的信息進行真實、及時、準確的公開,并監督管理;二是提高投資支付的安全性,尤其在不久的未來將要進入的“數字貨幣”時代;三是構建完善的在投管理機制,在項目投資后,需要進行持續地信息披露,同時,還需要將項目的管理及時向投資人公開;四是合理的退出機制,幫助投資者獲得收益,維護投資者利益,保障投資者能夠以合理的渠道退出也應納入“云上投洽會”服務項目中。
來源:中國貿易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