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初接觸,4月中旬登門考察,5月初簽約,6月中旬動工,10月安裝設備,12月投入生產……寧夏吳忠創新機制、提升服務,招商洽談僅用40天,項目建設僅用120天,使山東省德州恒豐集團總投資10.3 億元的45萬錠高端紡紗項目落地投產,創造了近年來紡織工業產業轉移建設速度的奇跡。是什么原因讓德州恒豐集團此次項目建設如此迅速呢?
德州恒豐集團的前身是國營德州第二棉紡廠,2008股份制改造成民營企業。經過6年努力,恒豐從1個公司發展到目前的17個公司、員工8000人、總資產增加到幾十億元。
2013年是德州恒豐集團的豐收之年。這一年,恒豐無論企業規模、實現利稅還是出口創匯均創歷史新高。然而在一派大好形勢下,企業也面臨著種種隱憂。
集團董事長蘇建軍坦言,紡織業如今正處在“內外交困的艱難時期”,利潤率在不斷降低。紡織企業的壓力很大一部分來自企業的高成本。企業用工成本不斷攀升,同時山東各種資源、能源日趨緊張,這些都制約著企業的發展。因此,按照國家向中西部發展遷移的政策,實施產業轉移就成為企業的最佳選擇。
寧夏吳忠市是建設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的重要一極,也是寧夏在新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的一個重要節點。紡織產業是寧夏的傳統產業,也是建設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著力發展的特色優勢產業。發展中國羊絨紡織和西部生態紡織產業,契合寧夏的資源稟賦,比較優勢明顯。
2013年4月初,吳忠市利通區委、區政府圍繞紡織產業的發展到上海紗線展會上招商,在展會最后一天,在幾乎無望的時候,德州恒豐集團被推送到了他們面前。雙方洽談中,互相被吸引,于是,利通區領導4月中旬登門恒豐集團進行考察,5月初雙方簽約,6月中旬恒豐項目動工,10月安裝設備,12月全面投入生產……“恒豐速度”在吳忠創造了項目建設的奇跡。
通過聯合、引進大型企業,迅速提升當地產業在產業鏈上的位置,是欠發達地區運用好后發優勢的重要經驗。這家由利通區招商引進的企業,很快得到吳忠市委主要領導的高度關注,并被確定為全市的“一號工程”。 從項目動工建設開始,利通區相關部門細化工作方案、明確責任人、倒排時間節點,同企業一道辦理項目建設中土地、規劃、報建等手續,解決了項目生產所需的水、電、氣等問題,確保了項目早建成、早投產。德州恒豐集團也由此翻開了創新發展的嶄新一頁,實現了與寧夏資源稟賦、產業政策的高度契合性,找到了東部產業轉移和西部產業升級的最佳結合點。
寧夏恒豐紡織總經理宮波告訴記者,恒豐集團原計劃在寧夏投資10.3億元的30萬錠高端紡紗項目,但目前已追加到25億元的45萬錠高端紡紗項目和集紡織、印染、服裝于一體的全產業鏈發展模式!暗轮莺阖S集團一路追加投資項目和規模,企業用地也從開始的300多畝增加到接近1000畝,集團也將發展的重點逐步向寧夏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