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多家媒體都在談論我國廢舊紡織品回收、再生和利用的問題。這顯示出了政府的重視和輿論的引導,預計不久的將來,廢舊紡織品回收、再生和利用的課題會得到破解。
目前的問題是產業鏈的長度還不到“底”,這個“底”就是把最終使用過的紡織品的回收、再生和利用,把這些廢舊紡織品吃干榨凈,形成一個新的產業,這就要求回收利用中生產工藝所需要的機械裝備要與使用工藝相結合。
產業鏈形成豐富的“城鎮礦山”
“城鎮礦山”指的是在城鎮里被遺棄的物品,隱藏量大。有關資料顯示,一年中,從我國城鎮居民手中扔掉的垃圾有1.78億噸,其中40%是廢舊包裝物,包裝物中有一半是塑料制品。塑料制品的原料是石油,這些廢舊塑料制品大約要用1140萬噸原油才能制成,相當于一個不小的油田一年的產量。對于廢舊塑料要回收、再生和利用,這里有許多工作要做。
每年從北京市民手中扔出的各種廢紙大約是180萬噸,這都需要回收、再生和利用。
另據資料顯示,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衣著水平的變化,居民的廢舊衣物包括部隊退役的軍服、軍品,服裝企業裁剪的余料,賓館飯店服務行業產生的廢舊紡織品等,一年產生的廢舊紡織品多達2300萬噸。這些廢舊紡織品的再生利用率有人說是3%,還有人說是10%,但比發達國家利用率16%要低得多。比如,比利時盡管是個小國家,全國每年產生的廢舊紡織品只有2萬噸,但他們對紡織品的回收再生利用率卻很高。
“城鎮礦山”資源正在開發利用,但資源的增加比利用的速度要快。譬如廢舊紡織品過去有人收購,男士衣物每公斤0.3元,女士衣物每公斤0.15元,而現幾乎沒有人愿意收購,因為收購了又賣不出去。
各種渠道、各個行業自然淘汰的廢舊紡織品堆積如山,如不抓緊采取回收、再生和利用的措施,恐怕會造成災難。與此同時,在境內產生廢舊紡織品積壓、待用的同時,有關部門、企業卻還要從境外進口相當數量的廢舊紡織品。
難題破解已現曙光
“城鎮礦山”資源品種類別繁多,有關廢舊紡織品的難題破解已現曙光。
用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后勤部軍需裝備研究所實驗中心領導同志的話說,目前我國廢舊紡織品的高價值利用技術已經獲得突破,只要加以有效推廣,回收、再生和利用不是沒有可能的。
的確是這樣,從高端頂層設計方面,在輿論引導的同時,國家和有關部門從法規、政策等方面明確給予支持,國務院通過了物流發展中長期規劃,確立了農業品物流、制造業物流與供應鏈管理、再生資源回收物流等12項重點工程。建立物流體系,提高物流的標準化、信息化、智能化、集約化水平,提高經濟整體運行效率等方面都有了具體部署。
據有關人士透露,目前,國家有關部門和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正在與境外進行技術交流,并動員纖維機械生產企業以及社會各界力量,從廢舊衣物“零拋棄”行動開始,扎實地開展這方面的工作。
解決問題的幾個辦法
目前,廢舊紡織品回收再生與利用存在的問題主要是物流不暢、渠道不通,生產工藝需要的機械裝備沒有與使用工藝相結合,利潤太小,有市場沒法推廣等問題,我認為有幾個解決方案。
首先是疏通物流渠道。社會活動中的捐贈,“零拋棄”活動的啟動,都需要深入開展,使物流匯聚成河,水到渠成。需要建立正規的分揀、消毒、倉儲上下游的流通渠道。
其次是開展廢舊紡織品制品的工藝技術研究。有設備沒有工藝是當前突出的問題。設備是工藝的載體,是為制品工藝服務的。生產制品的添加劑、助劑和固化等各個環節都需要設備制造與生產工藝的緊密結合,應該結合起來盡快形成不同的技術裝備。
最后是規范市場。從制定標準和制成品生產的準入條件入手,制定相應的規范和標準。不怕做不到,就怕沒有標準、不規范,諸如原料制品的成分分析,除塵、混合、制成品的厚度、強度、硬度、阻燃和防潮等制品要有明確標準,有規范和行動準則,有法可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