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獨立跨境電商平臺洋碼頭宣布已于今年9月實現結構性盈利,收入整體覆蓋支出。洋碼頭創始人兼CEO曾碧波表示,洋碼頭下一步的重點戰略方向將放在平臺效率和用戶體驗上,通過供應鏈整合、買手商家賦能以及售后服務等三方面的再升級,同時啟動城市下沉戰略,加速滲透二三線城市,以更好地服務更多的國內消費者。
盈利在于營收能力的加強和整體效率的提升
成立于2010年的洋碼頭,截至今年第三季度,用戶數量達到了4800萬,認證買手商家超過6萬名,分布于美國、英國、日本、韓國等83個國家。對于實現盈利,曾碧波總結為兩個方面:
1、營收能力的加強 。今年洋碼頭對商家的抽傭比例從去年平均的3%提升到了6%,曾碧波表示,提高抽傭的同時要保證商家不流失其實非常考驗平臺對于兩端的價值。在買家端,洋碼頭的客單價在400元左右,說明買家對于價格并不十分敏感;而在買手端,需要給其輸出除了單量以外的能力,比如操作系統的功能健全、完善的培訓機制、越來越快的物流速度和強力有效的活動運營方案等等。
2、物流成本的降低和人員效率的提升 。洋碼頭是平臺型電商,同時自建貝海國際物流。平臺是輕模式,人效的提高是盈利的關鍵點。曾碧波透露,洋碼頭今年的員工人數一直維持在400人左右,但是內部一直在進行調整和優化,在人數穩定的前提之下,GMV較去年翻了一倍。物流是重模式,優化每個鏈條的中間環節是難點,洋碼頭已經和國內領先的航空公司和物流公司展開合作,逐個優化每一條線路以降低物流成本。
跨境電商進入中場的三大考驗
曾碧波將2016年4月之前,稱為跨境電商行業的是政策紅利期,免稅免檢。2016年的48稅改之后,明確了跨境電商的稅制,今年3月的新政則明確了稅制的監管標準,加上資本寒冬,整個行業進入調整期。曾碧波認為現階段只是跨境電商的中場,下半場還遠沒有到來,隨著市場推動,當國內40%-50%的人都開始跨境購物的時候,跨境電商的消費紅利才能真正被釋放出來。
根據洋碼頭的定位,曾碧波把中場的考驗分為三個方向:
1、商品的多元化 。洋碼頭主攻的是直郵模式的非標品,標品品類會被保稅模式的流量巨頭壟斷。除了現有的服裝、鞋、包三個優勢品類,洋碼頭將著重在居家、飾品和運動等品類進行拓展,原因在于消費者由于對生活品質提升的訴求,選擇更趨于多樣化,而在這三個品類的體現尤為明顯。
2、產業鏈上游的整合 。洋碼頭從去年開啟了買手培育計劃,提供選品、清關、營銷、服務等一套完整的培訓體系,同時通過大數據反哺供應鏈,幫助國外的上游買手更高效地和中國市場對接。
3、效率,服務和體驗的提升 。直郵式跨境電商模式的瑕疵在于用戶退貨流程的繁瑣,以及物流速度問題。對此,洋碼頭近期上線了“先行賠付”和“一慢就賠”,保障消費者和買手商家之間購物糾紛的解決和在指定時間內可以收到商品。
布局新零售,加速滲透二三線城市
艾媒數據顯示,中國海淘用戶數量已從2014年的0.15億增長到2016年的0.41億,并且在2016年增速達到78.3%,預計仍能維持高速增長,尤其是二三線城市的消費人群,已逐步成為海外消費主力軍。
今年“新零售”概念大火,對此,洋碼頭已經在上海、南京、武漢等重點城市組織了幾起線下的“洋物運動”,并且將試水線下的購物體驗中心。曾碧波表示:“海淘已不再是一線城市的專利,洋碼頭將把目光瞄準更廣闊的二三線市場,圍繞各省省會、經濟發達區域中心城市和海淘潛力前列城市開啟百城計劃,通過‘洋物運動’和‘體驗中心’等線下方式將跨境購物的生活方式和洋碼頭的品牌植入到二三線城市的人群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