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轉冷,御寒保暖性能較好的羽絨服進入消費旺季。記者從內蒙古自治區消費者協會了解到,內蒙古消協從當地市場采購部分品牌羽絨服并委托檢驗機構檢測結果顯示,羽絨服面料纖維、含絨量、充絨量和絨子含量等均存在不達標現象。
導致羽絨服裝含絨量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是有些企業為謀取暴利以次充好,在標高羽絨含量的同時還在填充物中摻入過多毛片、羽絲、陸禽毛,造成含絨量降低,甚至將長毛片粉碎充當羽絨,令普通消費者無法通過手感鑒別而上當受騙。
據內蒙古自治區消費者協會副秘書長袁威偉介紹,含絨量是指絨子和絨絲在羽毛羽絨中的含量百分比,一般羽絨服裝的填充物包括羽絨和羽毛,羽絨包括絨子和絨絲,充絨量是指羽絨服裝中填充物的重量,羽絨服裝的保暖作用主要是靠填充物中的羽絨,也就是說充絨量、含絨量越高,保暖性能越好。
袁威偉建議,消費者在選購羽絨服時,首先要注意羽絨服標簽上注明的含絨量和充絨量是多少,一般含絨量達到70%左右時,已具備羽絨服必要的蓬松度和保暖性能。
其次要防鉆絨,消費者選購羽絨服是首先要不鉆絨,如發現羽絨服的面料或里料表面有較明顯的毛絲鉆出,就有可能穿著后會鉆絨,但少量的毛絲從線縫中鉆出屬正常現象。
三是選購羽絨服要具有一定的透氣性。“消費者可將蓬松的羽絨服,用雙手捏緊羽絨服的后背,使羽絨服的空氣往外擠出,如不易擠出,就說明透氣性較差,如能慢慢擠出,說明具有一定的透氣性。”袁威偉說。
四是羽絨服上的各種標記應當齊全、明確,標記應有廠名、地址、面料、里料的纖維含量、羽絨的種類及含絨量、充絨量、洗滌標識、質量等級及執行的標準代號等。內蒙古消協提醒,根據羽絨服裝的標準規定,含絨量低于50%的羽絨填充類服裝不能叫羽絨服裝,消費者選購羽絨服要謹慎,應注意看清羽絨的含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