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行業是我國的傳統行業,其產業鏈向上觸及漿粕、纖維,向下延伸到紗線、服裝。當前,世界經濟總體低迷,受國際市場需求減弱、國內市場需求增長趨緩以及原材料成本增加等不利因素影響,紡織行業的運行呈現下滑態勢。
四川省擁有年產新型生物質纖維25萬噸,年產紗線84.1萬噸,年產布匹14.1億米的規模優勢;長江“黃金水道”交通便利和政府優惠政策的成本優勢;以及漿粕、繡花線、人棉紗、染色等配套產業優勢。但省內的各個紡織企業還存在產業結構不合理、生產規模偏小、技術裝備水平較低、可持續發展能力不強、缺乏國際競爭力等情況,制約了各企業的發展。
此次成立以理事長單位宜賓絲麗雅集團為龍頭的西部(四川)新型生物質纖維產業聯盟,由20余家企業、高校和研究機構組成,聯合了西部相關產業及科研單位共同開發新型生物質纖維及其下游產品,有效擴大聯盟成員在產業鏈上不同層次的市場份額,形成具有強大影響力的西部(四川)新型生物質纖維產業高端集群。全省紡織企業也將告別單打獨斗,形成抱團發展的新格局。
作為四川省新型生物質纖維產業聯盟的發起人和領頭人,絲麗雅集團董事長馮濤則更加看重資源創新帶來的巨大市場潛力,更加看重國際市場存在的巨大空間,更加看重我省存在的獨特優勢。他說,竹纖維是新型生物質纖維的代表,此種纖維的規模化生產可使成本下降六百到七百元,雖然遇到全球紡織行業的巨大競爭壓力,但竹纖維的成本優勢依然會使企業在市場中獲得顯著的競爭優勢。
“突破紡織行業的原料瓶頸就將為紡織行業贏取巨大的國際市場,光在印度市場就有60萬噸的年需求量。”馮濤表示,作為全省“30戶迅速做強做大類大企業大集團”之一,聯合省內及西部地區從事新型生物質纖維相關活動的企事業單位及科研院所成立區域聯盟共同抵御經濟頹勢,是絲麗雅為推動西部紡織產業調整與振興應該作出的貢獻。
四川省紡織科學研究院院長、教授蒲宗耀則認為,我省紡織企業成立聯盟抱團發展,將促進全省及西部地區新型生物質纖維產業進一步加快轉變行業創新方式,提升相關企業、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協同創新能力,有利于突破企業、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等創新主體間的壁壘,解決行業產業鏈的關鍵共性技術,開發和生產行業重點產品,進而推動整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快速穩定發展。(宜賓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