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慷慨激昂的音樂,100多名工人在工位上“精耕細作”,手工縫制著一塊塊布料,裁出別出新樣的阿拉伯長袍。7月18日,走進菏澤美菲服裝有限公司生產車間,映入眼前的是一片奮進繁忙的生產景象。
“旁邊的切割車間也是如此,訂單延續不斷,有時候連周末都不能休息。”公司業務經理張成超說。
這是一家位于山東菏澤巨野縣的服裝合資公司,從2019年開始從事阿拉伯長袍的來料加工業務,年產阿拉伯長袍300萬套,產品主要出口沙特阿拉伯、阿聯酋、約旦等“一帶一路”沿線2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沙特阿拉伯市場占有率穩居第一,在國內同行中更是獨占鰲頭。公司帶動了周邊500多名群眾就近就業,年增加百姓收入近2000萬元。
就在7月15日,這家公司在向海關申報2份電子化手冊數據。企業為進口料件滌粘梭織染色布,出口成品為阿拉伯長袍的手冊辦理手續,僅這些料件就可以加工3.6萬多件化纖制阿拉伯長袍。這已經是今年以來公司的第20和21本來料加工手冊。
早在公司成立之初,海關就了解到這家公司資金緊張、租賃廠房的情況。菏澤海關保稅監管科副科長曹旭耀熟知租賃廠房屬于海關征收保證金的情況之一。但因這家公司手冊數量和金額均較高,考慮到保證金金額對企業來說也是個不小的數字,根據加工貿易風險擔保評估機制,在風險可控的情況下可以免征風險擔保金。
隨即,曹旭耀和同事趕赴這家公司深入調研、認真開展風險評估研估,參照海關加工貿易保證金評估打分表,守法經營是該公司每年的最大“加分項”。經過綜合評定后,海關為企業免收企業風險擔保金。
“成立以來為我們免去了600多萬元的保證金,不僅減輕了我們資金壓力,也讓我們深感誠信是金、守法便利的重要性,激勵我們不僅僅要做大,更要做好。”張成超說。
公司業績的穩增長確實得益于他們的規范化管理,定期盤存。“我們在近期手冊核銷時發現來料單位‘米’與內銷單位‘千克’不一致,存在一定的誤差。”張成超近期還就這一業務問題向海關咨詢解決路徑。海關在公司調研后建議企業進行單位換算后申請手冊核銷,既可以避免監管風險,也有利于企業規范管理。
在政策幫扶和企業規范經營下,公司生產規模越來越大。近期,公司正在采購新的生產設備投入剛建成的雙層車間,也在加快工人招錄培訓中。項目投產后,可帶動周邊1200多人在家門口就業,預計年產值3億元左右。
據海關統計,今年上半年這家公司實現貿易額逆勢上揚,量價齊升,出口量、出口總額同比分別增長了144%和155%。在優勢出口產業帶動下,上半年菏澤市實現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139億元,同比增長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