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不少消費者反映,現在商場里面的衣服鞋子價格太高了,動輒上千、甚至上萬,而且品牌都是洋文字母,也不知道到底是什么來頭的牌子,就賣那么貴。不光是像德基這樣的高檔奢侈品商場,其他的商場也是這樣,每一年去逛,品牌都會換掉一些,價格也會向上漲一點。
記者走訪
一商場,超九成服裝品牌是“洋字母”
記者在新街口逛了幾家商場發現,在鞋子柜臺、服飾柜臺,大多數品牌的標識都只有英文,沒有中文,看起來都是“舶來品”,不過,在一家中高檔商場,記者隨機問了幾個標了英文商標的品牌來自哪里,回答卻是五花八門,有說從韓國來的,有說從中國臺灣來的,還有是從歐美來的,也有干脆承認國內品牌的,就是用了個英文商標。而國內品牌標英文商標的這家,女裝價格還出奇貴,一件羊毛大衣要7800元,一件純羊絨大衣要28800元,一件皮大衣甚至要3萬多元。記者不由得感嘆,這個價格可以去買奢侈品大牌了,沒想到專柜小姐理直氣壯地說,“這就是大牌啊!”記者再看了一眼品牌,確認此前沒有聽說過。
轉了一圈商場,記者發現,一家中高檔商場里面,竟然百分之九十以上服飾鞋子品牌都是洋文,很多品牌不認識,品牌只是幾個簡單的英文字母組合在一起,在字典上查不到含義,拼讀起來也很困難,只是衣服的價格,要比中文的牌子貴上不少。
為何國內品牌愛起英文名?
商場人士:起洋名系為賣高價
商場人士說,其實很多所謂的“洋牌子”就是國內“血統”,這個早就不是新聞了。早在改革開放初期進來的一些洋品牌,很多都是香港同胞在國外注冊的品牌,再后來一些冒牌的“老人頭”、“鱷魚”、“華倫天奴”,就是更加低級的模仿,在國外注冊個和名牌差不多的商標,然后在國內冒充名牌。現在情況也是這樣,但是要好一點了,好多說是來自國外的品牌,雖然是國內的血統,比如馬克華菲,就是七匹狼集團在意大利注冊的品牌,但是這些品牌不再冒充假大牌,而是開始打自己的牌子,這就是進步。品牌之所以一定要起個洋名字,就是為了提高品牌的附加值,講白了,就是賣個高價。像直言自己是國內大牌敢賣高價的品牌,已經算是底氣足的了。
還有一些牌子,原來是洋品牌,現在被國人收購了,比如寶姿,原來是加拿大的品牌,現在被中國人收購了,Esprit發源于歐洲,現在是香港人在控制,Etam(艾格)是法國品牌,但也被國人收購了。還有一些品牌,是授權給國內的總代理運作,對于這些品牌,就很難講是什么血統,就像沃爾沃被吉利收購了,捷豹路虎被印度塔塔收購了,但是人們也沒有把其看作國貨或者印度貨。值不值這個價格,就看消費者對產品認不認可。
營銷人士:消費者心態國際化
那么商場里面滿目的洋字母,沒有中文,很多人看了都有點云里霧里,這是不是為我國的法律法規所允許呢?記者查閱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其中第八條規定,任何能夠將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商品與他人的商品區別開的標志,包括文字、圖形、字母、數字、三維標志、顏色組合和聲音等,以及上述要素的組合,均可以作為商標申請注冊。也就是說,法律沒有要求商標上一定要有中文出現。全英文的商標是合法的。但是,以往真正的外國大牌進國內的時候,都會注冊一個中文商標,比如路易·威登、古馳、普拉達、香奈兒、愛馬仕、巴寶莉等。
為啥現在國內的品牌都不愿意打中文,只打英文名稱了呢?像中國的品牌“李寧”,在商場里面的專柜標識就只有Li-Ning的拼音,沒有了中文字樣。對此,有營銷界人士表示,可能是因為隨著80后、90后逐漸成長為消費的主力,這些消費者群體的心態越來越國際化,對全英文的標識接受程度也更高。像很多合資汽車品牌,原來的車型中文名稱都有一定的含義,現在的新車型更多的是無中文含義的直接英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