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消費者相對較多
昨日,記者走訪中街、北行的商場、超市發現,保暖內衣已被擺上顯眼位置。“這兩天來買保暖褲的挺多,上周末就賣出去十五六條保暖褲,加上成套的保暖內衣一共能有二十多件。”北行某商場的一商戶介紹,上周末降溫,不少人來買保暖衣褲,旁邊幾家商戶生意也不錯。
從購買的消費者來看,對氣溫下降較為敏感的老年人成為最先購買保暖衣褲的消費者。昨日,皇姑區一家商場的保暖衣銷售人員介紹,最近這兩天來買保暖褲的消費者很多都是老人,另外也有一些年輕的女性買一些緊身塑形的保暖褲。
上市就促銷面料噱頭鮮見
雖然保暖衣褲剛剛上市,但是記者發現一些品牌已經推出了打折促銷,皇姑區一家超市的保暖衣滿200元減100元。各大電商的網站上也已經有保暖衣褲開始打折促銷,價格非常“親民”,月銷量甚至達到幾千件。一家品牌保暖內衣的網上商城打出了5.2折~8.2折的折扣,售價從98元至120元。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上市的保暖衣褲在面料宣傳上顯得很低調,往年“高大上”的宣傳幾乎不見,多數商品都只是在商標上標注了棉、毛、氨綸等面料的比例。多位銷售人員表示,其實保暖衣褲的面料一直沒有大的變化,此前流行的“萊卡”、“棉卡”等各種“卡”多為“換湯不換藥”宣傳噱頭,近年來消費者對保暖內衣熱情漸漸降溫,這種噱頭也就不太流行了。
提前考慮雙十一 實體店開賣棉衣
除了應時應節的秋裝,一些商家已經將冬裝棉衣擺上貨架。
昨日,記者走訪市內商場發現,雖然羽絨服還沒登陸商場,但是一些適宜初冬穿著的薄棉衣已經悄悄上市,北行、中街的一些商場內,以男款為主的中低檔棉衣已經開始銷售。對此服裝銷售商黃女士介紹,一般深秋時節銷售的中低檔品牌棉衣,主要針對的是中老年消費者,尤其是男性,“現在賣的棉衣有些是舊款,不過價格都比較便宜,加上快雙十一了,實體店希望能搶先賣點,過幾天就都賣羽絨服了。”
商家這樣的銷售策略不乏買賬的消費者,昨日市民劉阿姨就為自己老伴購買了一件標價299元的男款棉衣,“沈陽的天兒說冷就冷,我們這些歲數大的人更禁不住凍,與其像年輕人那樣花不少錢買秋裝不如買個棉襖穿著暖和,關鍵是不凍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