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有著鮮明個性的人,注定能成就一番大事業。
沈順年在經編行業享有這樣的聲譽:中國針織工業協會副理事長、中國針織工業協會經編分會會長、海寧經編產業園區管理委員會主任。
沈順年總是不斷強調他是個大老粗,這是他的草根本性使然,可他今天所達到的高度實在算不上是大老粗所為。
自2000年建園以來,經編產業的發展過程艱辛可表,成績卻是細數巋然。
如若不是2006年采訪第一屆海寧中國經編服裝設計大賽,記者或許也不清楚何謂經編,何謂經編產業。經編是紡織行業中的一個小分支,國內的經編行業起始于上世紀80年代,到了90年代初期仍然是一個鮮為人知的小行業,當時的馬橋也只有很少的幾家企業從事經編生產。
沈順年卻看出了其中的商機:行業雖小,但科技含量高;從事企業雖少,但競爭對手也少;投資雖大,但利潤豐厚。但要在當時的馬橋建立一個專業從事經編生產的工業園區依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畢竟是個冷門的小行業,今后能發展到什么程度,能招來多少企業進入行業,進入園區,都成了未知數。
凡是敢于臨大危、懷大志、創大業者,都是孤獨中前行,這需要有勇氣。面對多數人的疑惑和外界的壓力,沈順年堅持了他的選擇,開始了他的經編之夢。
6年多來,沈順年和他的園區堅持走發展經編產業的特色之路,園區的經濟總量平均每年都以40%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長。目前,園區的開發面積達到了4平方公里,2006年,入園企業達到了232家,園區的總產值達到了75.2億元,約占全國經編業總量的1/4。
沈順年還提出一整套的“123456”的發展戰略,看似常規的數字排列,其中卻蘊藏著些許玄機。
“1”是圍繞一個目標——打造世界經編之都;“2”是實施兩大工程——區域品牌工程和自主創新工程;“3”是強化三大戰略——經編立園、科技興園、人才強園;“4”是抓好四件大事——建設產業促進中心、創辦經編專業學校、舉辦全國性的經編服裝設計大賽、進行園區擴容;“5”是推進五大創新平臺的建設——加快培訓中心、技術信息中心、檢測中心、人才勞力市場、物流貿易中心五大平臺的建設;“6”是打造六大園區——魅力園區、和諧園區、創新園區、平安園區、實力園區、品牌園區。
講出這些數字和戰略時,沈順年剛從醫院掛吊瓶回來,持續幾天的重感冒影響了他的身體,可絲毫沒有影響他對工作的狂熱投入。其間他的手下不斷地給他送來需要審閱和簽署的文件,看著他從容有序地處理著。此時記者竟有一種敬意,深感執著于工作的沈順年忒有韌勁。
他身邊的工作人員這樣評價他對工作的狂熱:除了過年的幾天,沈書記天天上班。
名副其實的工作狂。
說起不久將要移師北京舉辦的“中國經編風華盛典”第二屆海寧中國經編服裝設計大賽,沈順年話語堅定地說了三點:“組織層次提高;覆蓋面更廣,增設了花邊內衣和仿皮服裝兩個獎項,大賽能帶來更多的國際交流;參賽面更寬,將地點選在了北京,并與北京服裝學院合作,從而將北京的政治、文化、流行時尚、國際影響力等優勢結合起來,使大賽的影響力更大,參賽面更廣,對大賽的宣傳將帶來更大的影響力。”
殊不知這個旨在傳承、發展和開創經編產品的原創性與時尚都市融合性的新概念,加強經編產品的設計、交流、展示與合作,展現海寧經編固有的魅力,提升中國經編行業產品研發與設計能力的第二屆海寧中國經編服裝設計大賽,已成為全國性的重要賽事。其中包括了休閑/運動裝、沙灘裝/泳裝、花邊內衣、職業服裝、仿皮服裝五個獨立單項賽事。
任何推進都意味著不平衡,并以不平衡為動力。就像人走路,只要往前走,左腳和右腳就會突破平列狀態而產生離異,只要不停下來,也就沒有兩腳完全平列的時候。如果說行進中的兩腳是追趕的關系,那是一種由永遠的不適應而構成的前驅態勢,你平衡了,適應了,也就停止不前了。
沈順年顯然不想要這種平衡,他不僅要往前走,而且要大跨步地往前走。
海寧經編產業園區幾年來無論是開發建設還是招商引資等各項工作都緊緊圍繞經編產業的特點開展。目前雖說園區開發面積達到了4平方公里,總投資超35億元,擁有入園企業230多家,在內部運作機制上園區也已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運作手法。可是一說到將來的擴園建設,沈順年有些憂慮,甚至是困惑。碰到土地開發等要素制約的問題,要想開發更大的面積,進一步擴大園區的范圍,這就要看沈順年的魄力和運氣了。
看看他們制定的藍圖依然是一串需要努力的數字。
到2020年,園區要打造成技術先進、功能齊全,引領世界經編產業發展方向的現代化園區。目標是實現產值102億元,增長36%;銷售100億元,增長37%;創利稅5億元,增長11.1%;培育年產值超10億元的企業1家,上億元企業15家,規模以上企業達到150家。
區域品牌工程和自主創新工程也要跟上。對外宣傳力度要加大,以鞏固中國經編之都的地位。同時引導企業加強品牌建設,打造名牌產品、品牌企業。
大成就需要大空間來承載,空間小,成就的尺度也會變小。經編行業是紡織大領域里的小領域,但是他的發展空間相對卻是大的。
沈順年之于經編產業的發展思路很大,他正在努力做著許多細節工作,細節雖不張揚,由細節組合的整體力量組成了框架足夠堅實的空間,而且這個空間足以承載這些成就。(中國紡織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