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經驗豐富的日本專家已經成了我們的智囊團。”基地位于浙江臺州的通宇控股集團是一家生產縫紉機的企業,董事長陳曉青這樣談到自己在日本設立研發中心的意義。同樣是臺州縫紉機行業龍頭企業的飛躍集團,也把自己的頭腦伸向了海外。近年來,國外先進的技術和人才正吸引著“浙江制造”走出國門,在境外設立研發中心。
一個研發中心一年的投入就要上千萬元,雖然費用不小,但是飛躍集團董事長邱繼寶還是投入得很堅決:“人才不一定為我所有,但要為我所用。”據介紹,現在飛躍集團已經著手在歐洲和日本設立研發中心。通宇也把自己的戰略觸角伸到了日本。陳曉青說:“我們能夠生存就是找準了市場縫隙,雖然是縫隙,同樣需要科技創新。我們在日本聘請了一批有經驗的專家,每年的支出費用也相當可觀,但這一切都是值得的。”他告訴記者,在日本的三個科研組已經為企業提供了不少新產品。
把國外先進的技術和人才“為我所用”,是渴望“走出去”的浙江民營企業最純樸的心愿,他們希望借此能拿到一手的資料,用國外的技術武裝自己,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浙江紡織服裝企業已在境外設立了300余家研發和產銷機構,遍布亞洲、歐洲、非洲、美洲等70多個國家和地區。”浙江省工商局相關負責人在談到浙江品牌國際化時,說出了這樣一組數字。
據介紹,一些有實力的浙江紡織服裝企業早就開始在境外設立科研設計中心,利用發達國家的技術、信息、人才資源開發新產品,在浙江組織生產,在國際市場上銷售。1999年,奧康集團就在意大利建立產品設計開發中心,直接聘用國外優秀設計師。2001年,康奈集團主動申請加入英國的SATRA國際鞋類研究機構,以便更好地掌握國際最新鞋類技術信息和鞋業發展動態。2002年,“法派”在意大利佛羅倫薩設立了服飾研究中心。位于杭州市余杭區的杭州國越紡織有限公司,規模雖然不是很大,2006年也在意大利科目建立了家紡設計中心。近年來,通過與國際買家的接觸,浙江的產品更加符合國際市場的“口味”,在外貿出口上保持了穩定的增長。
“借腦革命”在浙江的輕工紡織行業逐漸普及起來,除了臺州的縫紉機企業,溫州的鞋企和服飾企業,浙江其他民營企業也都紛紛在國外設立合作研究機構。專家表示,在境外設立研發機構,能夠使產品符合發達國家的標準、技術、市場準入制度,有利于企業產品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