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裝雜志《世界時裝之苑》(Elle China)副主編肖彥說,中國時裝設計人才正在吸引國際時裝界的目光,不過,與國際時裝業的整體水平相比,中國設計師的水平目前還處于非常初級的階段。
但少數設計師已開始嶄露頭角,使中國時裝界出現了質的提升。周日,謝鋒帶著他的jefen品牌出現在巴黎的T臺上,其專場發布會安排在10月1日“2007巴黎時裝周”的首場舉行,這一“待遇”在中國設計師中還是第一個。一些大學也在加強時裝設計方面的課程,以緩解人才短缺的問題。同時,有關方面也在學習歐美國家的經驗,通過各種方式加強專業院校與時裝界的聯系。
不過,一些有志成為設計師的中國人表示,中國時裝市場雖然潛在規模很龐大,但總體來說,人們對新潮時裝的熱情卻不高,這一點對他們帶來了很大制約。而在國外,他們又要努力擺脫人們對中國時裝業既有印象的影響;而且,到現在還沒有一位土生土長的中國人像日本的山本耀司(Yohji Yamamoto)或在香港長大、在紐約出道的譚燕玉(Vivienne Tam)那樣獲得國際認可,這一事實也給他們很大壓力。
今年34歲的設計師王女士回憶起初次在倫敦推銷其設計的遭遇時說:他們認為中國只適合開工廠生產服裝......那里不會有好的創意。王女士的那次努力很不成功。
雖然她現在開始贏得海外市場的關注(她設計的針織衫在倫敦每件標價數百英鎊),但她對國內市場還是感到很沮喪,盡管這個市場對新式服裝的需求很大。據中華全國商業信息中心(National Commercial Information Centre)對500家百貨商店的調查顯示,2005年的服裝銷售額是73億美元,2005年時為26億美元。但問題是如果你設計的標新立異的東西,人們就并一定能接受了。
這與日本當年的情形很不一樣。澳大利亞昆士蘭藝術學院(Queensland College of Art)高級講師、專門研究日本設計的波尼•英格利希(Bonnie English)說,正是新潮設計讓日本時裝設計業一鳴驚人,并由此成為世界時裝設計界最有影響力的亞洲國家。當山本耀司和川久保玲(Rei Kawakubo)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登上巴黎T臺的時候,他們的作品立刻吸引了人們的目光。那些作品“那么與眾不同......它們顛覆了時裝概念,也與西方時裝的風格迥異其趣”,英格利希說。
英格利希還說,與全球時裝的接觸也讓日本受益良多。現在,在中國的大城市里也能見到H&M和Zara等品牌,還有更早些時候進入中國的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 )和古姿(Gucci)。但是,外國品牌的流入有利也有弊。就像《世界時裝之苑》的肖彥所說,這些品牌促進了中國品牌的涌現,但許多品牌都是抄襲外來設計,因為這樣服裝容易推銷出去。
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China Fashion Designers Association)會長王慶說,中國缺乏天才的一流設計師,不過現在開辦時裝設計學校在中國非常熱門。王慶說,自2001年以來,在協會登記的時裝設計專業人員一直在穩步增加,目前登記人數已接近200人。但中國只有30所院校開設時裝方面的高級課程。
過去六年來,有時裝設計課程的大專院校加強了這方面的教學力量,同時,也誕生了一些民辦時裝學校,比如新加坡Raffles Education Corp.開辦的學校,該公司1994年在上海開辦了它在中國的第一所學校,現在,它在全國共有8所學校。幾年前,著名的中央美術學院(Central Academy of Fine Arts)也開始開設時裝專業,今年七月,第一屆學生已經畢業。
該校時裝專業講師曹然(音)預計:經過一段時間,中國消費者在高檔時裝方面會從現在占據這一領域的外國品牌轉向其他品牌,這時就是我們的學生脫潁而出的時候了。
不過她和其他一些人士認為,中國在時裝設計教學方面還需要大大改進。曹然說,大多數教師并不關心到哪里去尋找靈感、如何培養和拓展靈感。她回憶起自己在米蘭學習時裝設計時,教師們更強調方法,而不只最后完成的設計。
王女士在中國為諸多品牌進行了8年的設計工作之后希望在事業上能有一個飛躍,她來到了位于倫敦的中央圣馬丁藝術與設計學院(Central Saint Martins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盡管服裝設計師馬艷麗主要面向中國客戶,但是她非常看重其工作人員的海外經驗。馬艷麗說,設計就在于一名設計師的眼界有多么開闊。
在國際服裝公司工作能夠極大地提升個人職業生涯。現在越來越多的國際品牌開始在中國設立設計工作室,以充分利用其貼近服裝生產線的獨特優勢。專門從事零售行業的Kurt Salmon Management Consulting大中華地區負責人斯蒂芬•狄克遜(Stephen Dixon)說,這些公司通常會派出外籍設計師,同時他們也會請中國本土的設計師擔任一些初級職務。他預測,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本土設計師將會邁向更加高級的職位:“他們講當地的語言……他們與生產商合作起來更加容易。”另外,他們也不會要求和外籍設計師一樣的一攬子薪酬。
但王女士說,那些不會講英語的設計師幾乎不可能得到這樣的工作機會。王女士會講英語,而且有一位倫敦合作伙伴為她的產品線投入了約350,000美元。不過,大多數人沒有這么幸運。王女士說:“他們想創立自己的品牌,但是苦于沒有資金。他們想(在國際品牌公司內)謀得一份好工作,但是他們不會說英語--很多設計師都是這種處境。一些設計師真的非常棒,但是卻沒有展示的機會。”
王女士還沒有打開國內市場,但是她希望明年開始在上海銷售自己的產品。在中國擁有自己品牌的少數幾位設計師中有兩位馬女士(兩人并無親屬關系)。
馬艷麗已經開拓出一塊高端市場,她可以充分利用在中國的龐大人際網絡(各界名人及外交官夫人都是她的客戶群)。在中國,馬艷麗是社會時尚名人,經常出沒于各種時尚場合。盡管她希望進入歐洲市場(她已受聘為明年2月在日內瓦舉辦的Montblanc珠寶展設計一系列服裝),但是她說,在設計師行業中關系很重要。
馬可的休閑服品牌“例外”(Exception de Mixmind)在中國市場的定位有所不同,這個品牌一貫以城市氣息及略帶樸實的風格而著稱。1996年她僅在廣州有一家店,現在已經在中國29個城市開設了連鎖店。
馬可1984年從設計學校畢業后拒絕了很多工作機會,因為她覺得它們都“過于商業”了,沒有給她提供足夠的發揮創造力的空間。現在,“例外”是上海中信泰富廣場(Citic Square)為數不多的中國品牌之一,中信泰富廣場匯集了Chloe等諸多高端品牌的專賣店。品牌專家說,阻礙中國服裝品牌發展的一個因素就是缺乏市場營銷專才,這也是中國時尚行業與中國很多其他行業的通病。
StyleCentral Ltd.的創始人兼董事陳欣欣(Mary Yan Yan Chan)說:“他們可能認為廣告板就能夠發揮市場營銷的作用。”陳欣欣還是潮流預測公司Peclers Paris的獨家代理。
陳欣欣說,在中國,本地品牌經常用西方人做廣告,這樣似乎暗示這些服裝夠好,西方人也能看得上。她說,這種想法太老套了,廣告手法也太傳統。
受中國服裝在外國人心目中的既有形像影響,中國時裝在海外的銷售就更困難了。新加坡品牌咨詢公司VentureRepublic首席執行長馬丁•羅爾(Martin Roll)說,對移動電話來說,“中國制造”的品牌可能很有吸引力,但對時裝這種需要創意的產品,它與人們的情感取向有很大關系,需要一種更有效的表達方式。
至于中國時裝設計行業未來的發展道路,按管理咨詢公司麥肯錫(McKinsey & Co.)大中華區主管高安德(Andrew Grant)的說法,一是采取所謂的混血方式,與西方企業“聯姻”,就像聯想(Lenovo)收購IBM個人電腦業務的做法,這或許對提升中國品牌的國際知名度非常重要。
他說,另一個做法是加強時裝業與學術界的聯系。總部設在香港的時尚品牌“上海灘”(Shanghai Tang)走的就是這個路線。該公司主辦了中央美院第一屆時裝專業畢業班學生的畢業作品展示會,還計劃將兩位畢業生的現代旗袍作品加入其明年1月推出的成衣系列里。
"上海灘"創意總監Joanne Ooi說:我從未見過學員的作品思路有如此的深度。我感到非常、非常受鼓舞。
(信息來源:中國時尚品牌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