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地利“薩爾茨堡新聞”(網站:www.salzburg.com)2月8日報道,歐洲體育用品行業遭遇貨源困難,因為大部分商品-尤其是紡織品-在中國生產,而中國工資成本快速上漲,生產商寧愿更多向本土而非歐洲市場供貨,中國對歐體育用品出口減少。
歐洲體育用品貿易商Intersport國際公司目前將其自主品牌產品75%放在中國約1200家工廠生產,今后可能要減少至50%以下。該公司董事長優倫(Franz Julen)在正在慕尼黑舉行的國際體育用品博覽會(ispo)上解釋說,今后五年內中國工人工資將翻一番,產能將被壓縮。生產廠家已經出現供貨推遲數月現象,有些產品是供去年圣誕節用的,到現在才到貨。為了保證下一個冬季有貨供應,該公司早在去年11月份就下了生產訂單。Intersport準備擺脫對中國的依賴,擬將生產部分轉移到波羅的海國家或者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土耳其,甚至印度和孟加拉國。該公司去年營業額近100億歐元,僅靠在中國生產的貼牌產品創造的零售額就達18億至19億歐元。優倫對中國規范工作時間和理順工資標準表示理解,他認為這是公平的和可持續發展的。他確信,歐洲能從中國的發展中受益。
Intersport公司預計,體育用品將普遍漲價,其中在奧地利和德國將漲價10%,美國漲15%。漲價的原因不僅僅與中國有關,還牽涉到原材料漲價問題。去年的棉花價格爆炸性上漲,廣泛用于體育服裝的特種化纖供不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