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紡織網1月12日訊 中國躋身全球服裝制造大國之列離不開“人口紅利”效應,但來勢洶洶的“用工荒”,對傳統用工模式提出前所未有的挑戰
兩三年前,服裝行業開始出現拐點論。當時還將信將疑的業界人士,經過這一輪金融危機的洗禮,已不再懷疑中國服裝正站在十字路口。下一個方向,該往何處去?宏觀意義上,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過渡,從“服裝大國”向“服裝強國”進軍,已經成為探討產業未來發展最激昂的音符。
然而,不得不面對的嚴峻事實是,在整個產業謀求轉型升級的過程中,一些曾經助力中國服裝快速崛起的優勢正在減弱,比如勞動力比較優勢。過去三十年,得益于“人口紅利”效應,中國順利躋身全球服裝制造大國之列,但這種發展模式的弊端也日益顯現。
“中國服裝的產業升級之路喊了這么多年,品牌打造、產品開發方面都有所提升,但在用工模式上一直沒有轉變。如果繼續維持這種粗放型的用工模式,所謂的強國之夢根基是不牢固的。”一位經濟專家毫不客氣拋出的言論,著實一語驚醒夢中人。
正在珠三角、長三角卷土重來的“用工荒”,同時也釋放了這樣的信號:中國服裝要想實現產業升級,用工模式亟待創新突破。
“人口紅利”制造了產業奇跡?
“在這個地球上,有的國家是靠賣東西賺錢,有的則是靠賣力氣賺錢。”去年以來,談及中國經濟崛起的關鍵,著名經濟學家黃衛平曾發出這樣的感慨。他認為,這種廉價勞動力的可持續使用性,推動了中國經濟的發展,也讓“中國制造”橫行全球。
黃衛平在各個場合宣揚的“賣力氣”觀點,得到了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蔡?的贊同。他分析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勞動力資源得到充分利用,人口紅利的優勢充分釋放出來。蔡?認為,人口紅利“紅”在低成本。勞動力資源豐富和成本優勢已使我國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引擎。
中國服裝產業的三十年快速發展亦得益于此。以“世界工廠”東莞為例,稍為了解的人都知道,相對便宜的土地成本、大量廉價的勞動力、低成本的能源供應和原材料,促成了服裝制造業的騰飛。在遭遇經濟危機寒冬之前,有些服裝加工企業曾以平均每年30%的速度增長。
“因為多,所以便宜”這個在商業圈內橫沖直撞的道理,在勞動力市場也不例外。一段時間以來,服裝企業盡情享受著廉價勞動力帶來的優勢。但2009年下半年開始,新一輪來勢洶洶的“用工荒”已經敲響了警鐘,傳統的用工模式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關于“人口紅利”這個新詞匯的討論,自此在業界逐漸流行起來。實際上,“人口紅利”是一個比較通俗的說法,意思是由于勞動力充裕,進而出現了勞動力廉價、雇工便宜的現象。有數據顯示:過去20年間,勞動力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值在24%。然而,這個增長數據未來能持續嗎?
顯然不能。來自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的一項研究顯示,中國人口紅利的峰值在2010年出現,直到2030年,人口紅利仍然頗為可觀,只不過這一盈利在2010年之前是遞進的,而2010之后這一盈利逐步遞減。
這項研究結果實際上表明,中國服裝業依靠低廉用工成本的發展模式未來無疑將面臨越來越大的壓力。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融合與發展,就像日本、中國臺灣所經歷過的那樣,服裝制造業也將在人力成本壓力中集體升級,或者進行產業轉移,繼續謀求低成本競爭優勢。
“缺的不是工,是用工機制”
又到歲末年初,珠三角和長三角“用工荒”呈加速蔓延之勢,證明了服裝行業依靠低成本擴張的時代一去不復返。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說:“用工荒,其實是個越來越緊的死結,因為勞動力供給正在減少。所以,缺的不是用工,是用工機制。”
事實上,長期以來,中國服裝業的普工流動性和隨意性較大,不僅僅是“招工難”,“留工、用工”更難。“不求擁有,但求使用”的企業主心態較為普遍。對此,業內權威人士分析說,在產業結構調整和中國經濟轉軌的雙重壓力下,用工機制應該成為服裝行業加快產業升級和轉變發展模式的驅動力,進而迫使企業認真梳理和反思多年快速發展中積累下來的弊端。
不幸的是,很多服裝企業并未意識到轉型已迫在眉睫。就連產業升級的主體?企業老板至今都說不清楚產業升級怎么升。目前,從整個行業現狀來看,加工貿易業仍占大部分,以微利加工方式生存的企業也不算少數。有關調查顯示:加工貿易型企業愿意升級的只有少部分,如果沒有了廉價勞動力的優勢,大多數企業無法生存。
“‘人口紅利’衰減效應正逐步顯現。”梅新育表示,珠三角、長三角地區其實都希望通過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實現產業升級,突破成本上升的困境。可是,越是先進制造業,越需要具有較高技能的工程師和工人,而工程師和工人的技能越高,他們在勞動力市場上的談判能力和流動性也就越強。一個工資低增長的企業如何能吸引他們?
然而,僅僅靠提高工資吸引用工已不太現實。如今,新一代的工人多為“80后”、“90后”,打工掙錢已不再是這個群體唯一的選擇,在此基礎上,他們更尋求技能的提高,自我權益的保護,自身價值的塑造。因此,增強對這個群體的吸引力,改變目前的用工環境,切實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創造良好的制度和文化環境,都是服裝企業需要思考并解決的問題。
一些龍頭企業已經展開行動。由于迫切需要高素質的工人,紅豆集團2004年起變招工為招生,創辦了首家紅豆職業學校,專門為企業“度身定制”熟練工。但這些熟練工人遠遠不能滿足紅豆集團轉型的需要。去年下半年,紅豆職業學校全新升級為紅豆學院,主要為企業培養高素質、國際化的復合型人才。
紅豆集團的用工制度創新為服裝界開啟了思路。“從勞動密集型到技術密集型產業升級”的呼聲現今越來越高。業內權威人士稱,這是一種可行且有效的路徑。除此之外,還應借鑒一些國外的先進用工經驗和做法。“當然,這條變革之路也并不平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