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的軍大衣曾經陪伴了中國幾代人,不過現在軍隊需要更可靠的防寒服
窗外大雪漫天,不想上班?想想當年在朝鮮長津湖冰面上穿單衣與美軍對戰的志愿軍士兵吧:很多人在戰斗打響之前已經犧牲了。嚴寒能在10分鐘內讓一個保暖不足的青年壯漢停止心跳,死的時候都來不及留下一句話。
防寒服是軍隊保持戰斗力的重要裝備,防寒服是任何一個大國的軍隊所必備的裝備。
在物資匱乏的年代,軍大衣曾經是中國人最佳的防寒妙品。出外是衣服,在家可以當被子,坐火車還可以當坐墊睡袋。這并非中國獨有的現象,二戰結束之后歐洲的制衣店一項重要工作便是幫人把軍大衣漂染成黑色或者灰色,同時修改款式使之看起來并不像軍大衣。那個年代退伍老兵特別多,歐洲同樣經濟困難無比,大衣是一件非常重要的資產。
二戰美軍為何不穿呢大衣
在二戰影片當中,歐洲戰場上的各國如英、法、德、蘇在冬天都是穿著過膝的呢大衣作戰,但美國軍隊是穿著短款夾克,是美國人想省布嗎?
顯然不是,長大衣是適合步行穿著的防寒服,它能給士兵提供下半身的額外保護。美國大兵很少穿長款大衣的原因就在于他們的機械化、摩托化程度較高,步行行軍的概率很低。乘車行進時長款大衣很不方便,甚至還會影響司機掛檔踩離合器。
夾克還有另外一個好處,就是收腰的設計可以保證外套本身不會從下面灌風,在大風天更為暖和。
《兄弟連》中,短款夾克成為美國兵的標志服飾,當時美國軍隊普遍裝備的是M41/43型軍用風衣,這個系列采用了貢緞作為面料,貢緞的材料是棉,只是和棉布織法不同。這種料子非常致密而且厚實,新配發的貢緞風衣往往不用架子就能直接立在地上。
美軍并沒有像歐洲國家一樣采用毛呢作為風衣的材料,有不少專家認為這是由于當時美國的棉花種植及棉紡工業發達的結果。但是筆者認為更重要的是美軍短大衣體積較小但更重。如果是長款大衣采用貢緞的話,士兵無法承受這樣的重量。棉衣的制造成本遠遠低于毛呢,能大量生產。
從飛行夾克到沖鋒衣
美軍另一款經典防寒軍服是B3飛行夾克。這是一款以保留絨毛的小羊皮制造的高空防寒服,原本只配發陸軍及海軍航空兵的飛行員及機組成員。但是由于其防寒性能優異,陸軍地面部隊的高級軍官也往往走后門搞一件回來穿,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巴頓將軍,他在歐洲冬季戰場留下的影像大多數都是身穿B3飛行服手持馬鞭。
沒有B3穿的下層部隊有N3B極地防寒服可以穿,這是一種可以滿足零下20度以下極度寒冷天氣需要的服裝,最大的特點就是有個愛斯基摩服裝似的連體皮帽子,現在不少羽絨服仍然存在這個設計。
二戰后美軍服裝設計理念也開始廣泛地被西方國家所接受:長款風衣逐步減少,只有少數留作禮服或者站崗的儀仗兵之用。
美軍在1965年推出了一款可以被稱之為革命的新防寒服設計―沖鋒衣。今天沖鋒衣已經成為戶外運動的代名詞。其基本設計理念就是把防風雨外層和保暖層分離,這樣可以通過拆裝滿足不同溫度條件下使用。
沖鋒衣鼻祖便是美軍用M65型沖鋒衣,M65的防水防風外殼與M43一樣采用了貢緞材料,內層則加了一個可拆裝的棉背心。M65風衣的衣領采用小開領與風領結合的設計,在常溫下可以將衣領外翻,作小開領式樣穿著,以達到美觀舒適的效果;在野戰狀態下,只要將小開領立起來,就會在穿著者的頸部形成一個由衣領形成的保護圈,達到保暖的目的。豎起來的衣領里還隱藏著一個純棉布制作的風帽,在更為寒冷的時節,士兵們可以立起風領帶上風帽。分離保暖層、風領、風帽成了后來沖鋒衣的標準設計。
設計出沖鋒衣這種服裝并不是因為科技的進步,其實是美國民間動物保護組織給了美軍巨大壓力,軍方已經不敢采用B3那樣的皮毛制品作為軍服配發。只好給M43增加了棉內襯。
之后的20年,美軍一直穿著這種風衣在世界各地的戰場上游蕩。《第一滴血》中的蘭博在電影一開場穿著的便是這種服裝。這衣服不算完美,首先貢緞材料僅能防一般的液體潑濺,遇到雨雪天氣還要另外穿著雨衣防水。其次貢緞材料自重太重,濕后會變得非常沉重,影響動作。更麻煩的是,在寒帶作戰沾水的衣服會結冰。此時防寒服會徹底吸干人體的熱量并最終害死士兵。
隨著Gore-tex之類的膜透技術面料的普及,防水透氣從原理上來說不再困難,這就是膜透技術。面料的縫隙小于水分子大于氣體分子,便可以讓氣體自由流動但是水卻進不去。
這就避免了穿雨衣悶熱的問題。美軍很快在G8風衣上使用了這種材料。并且把M65的棉內膽換成了抓絨內膽,這標志著軍用防寒服裝的設計理念開始接近于民間防寒服的設計。
到了本世紀,軍用防寒服再一次借鑒了民用產品的智慧。美國軍隊開始用軟殼外套替代毛衣一類的春秋天防寒服裝。所謂軟殼其實最先來自戶外運動,簡單來說就是在抓絨服的外層增加一層防水防風面料,使之可以在0~10度的環境下穿著,并且能夠在一般小雨雪的情況下防水。美國軍隊很快裝備了軟殼衫,歐洲各國也逐漸用軟殼衫替代毛衣。
方便掏槍的警用沖鋒衣
隨著警用裝備市場的興起,美國警方及治安單位也開始裝備新式的沖鋒衣來替代過去的皮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5.11公司生產的警用沖鋒衣。警察和主要裝備都掛在腰間。該沖鋒衣兩側腰間設計了拉鎖,警員可以隨時拉開拔槍或者取用其他裝備。天氣悶熱的情況下也可以打開散熱。
5.11的沖鋒衣還在背后增加了一個寬大的口袋,主要用作放入警察熒光標識,方便夜間識別。這兩條設計成了警用風衣的標配,中國警方現在裝備的大衣也基本沿用了此類設計。
警用沖鋒衣還提高了防污性,警察在執勤中經常需要執行救助傷者的任務,因此制服上沾染血污在所難免。而警察畢竟不同于軍人,第二天上班需要穿著干凈的制服。因此5.11特別為警用防寒服開發了防污涂層,這種技術在幾年后開始被戶外裝備借鑒。
軍警用防寒設備遠不止風衣,由于人體30%以上的熱量都是從頭頂揮發的,而軍隊配發的防彈頭盔卻沒有保暖的功能。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西方軍隊很早就開始配發小型毛線盔內帽。在冬天這種帽子不光可以保暖,而且可以增加摩擦力,讓頭盔變得更為牢固。
隨著科技的進步,一個一直困擾軍隊的問題也得到了解決。在朝鮮戰場上,美軍發現不少士兵雖然穿了足夠的防寒服裝。但是在激烈的戰斗之后身體大量出汗,如果此時轉為行軍狀態。揮發不去的汗水會讓士兵覺得很冷。
由于coolmax等排汗材料的進步,現在美軍大規模配發排汗內衣,這種內衣穿在防寒服內可以保證身體干爽。當然穿之前如果打一層爽身粉則效果更理想。
從未來發展的趨勢來看,軍警防寒服慢慢變成了一種全身的裝備,除了保暖性能之外還綜合考慮戰斗與執勤便利的問題。當然美觀性也成為軍警防寒服必須考慮的因素。在民間有不少青年人視之為時尚元素。
在有些新聞圖片中,我們還可以看到解放軍冬季搞抗寒訓練。赤裸上身在雪中訓練固然令人感動,但從科學的角度來看,真正提高防寒能力的辦法只有改進裝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