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歲的陳莉是北川地震災區普通百姓的一員,但地震后和羌繡結緣的她又變得不普通起來。今年春節前夕,溫家寶總理來吉娜羌寨時,就親手收下了她送的兩雙羌繡鞋墊。
如今,羌繡不僅成了陳莉撐起一個殘缺家庭的唯一經濟來源,也成為她排解喪夫之痛的精神寄托。更令她欣慰的是,震后北川羌繡重放光彩,目前,附近近千名婦女已經從她那里學會了羌繡這門傳統的手工藝。
“羌繡的美另類而特別”
作為一名地地道道的羌族人,陳莉對于羌繡的深入認識,也是在地震之后。這也怪不得陳莉,小到一雙鞋墊、一件小頭飾,大到一件羌族服裝和羌繡掛飾,幾乎每一件東西上都有羌繡的元素,這些讓陳莉習以為常,“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羌繡的歷史源遠流長,羌族的女孩往往從小就要在長輩的言傳身教下苦練繡花。在女兒六七歲時,母親便開始教其學刺繡,待女兒出嫁時,大都能熟練地飛針走線。
按照羌族的傳統,過去男人相親找對象,首要一條就是看女子會不會繡花。如果不會繡花,男子也不會喜歡。陳莉說,自己雖然沒有專門學過羌繡,但是從小耳濡目染,也會做點小手工。
地震之后,陳莉進入了北川一家羌繡工藝廠,專門從事羌繡手工藝品的制作。從一針一線的繡花之中,從一件件美麗的羌繡作品之中,她漸漸悟出了點東西,“羌繡的美是另類而特別的。”
“十字繡是從歐洲傳到中國的,現在在國內很流行。但是你會發現這種繡品的制作過程比較簡單刻板。只要會縫紐扣,就會繡十字繡,只不過就是根據設計好的專用圖案的標示,將各種不同顏色的圖案的‘十字’用針臨摹到繡布上。”
“羌繡則是用繡針穿著膨體線在紡織材料上留下線跡,以線跡的細密排列組合成栩栩如生的畫面。所以繡工有較大的發揮空間,不同的針法會形成不同的作品風格,形成不同的審美享受。即使是一朵牡丹花,不同的繡工也會繡出不同的樣式和顏色。”
“另外,和中國的傳統刺繡如蘇繡、湘繡相比,羌繡的材料是膨體線,這種繡品經得住水洗,而且越洗顏色越鮮艷。和中國傳統刺繡相比,羌繡更具實用性,因為作為裝飾的羌繡一般都是點綴在一件衣服的袖口、衣襟、襪子、鞋墊上。它們不僅美觀,而且借助密密麻麻的針腳,增強了衣物易磨損處的耐磨性,延長了使用壽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