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紡織網11月4日訊 在改革開放最初的10多年間,關于服裝的每一個動作、每一個改變幾乎都會在社會上引起熱議。如果說20世紀80、90年代,喇叭褲、韓潮等還曾掀起過一陣熱浪。那么進入21世紀以來,服裝界這樣具有全國效應的熱點話題就已經銷聲匿跡了。新世紀,設計成為最普遍的追求,多元了、個性了,撞衫便成為時尚最為唾棄和鄙夷的事情,設計就在這一刻,在時尚的中國變得尤為重要。
喇叭褲開啟的設計時代
2008,這一年承載著中國人太多的感情。改革開放走到這個年頭,已經整整30年,中國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改革開放的輝煌成就最直接地寫在了每一個人的臉上,最細微、最形象地體現在每一個人的身上。
30年前,在所有人的身上,綠、藍、黑、灰顏色的衣服一直占據著絕對的“統治地位”。也許,稍微鮮艷一點的衣服就會引來“資產階級思想”的指責;如今,大街上滿是穿得花哨的男男女女和時尚的“潮人”,踏著輕快的節奏追逐著時尚的腳步。
30年前,一家幾口人一年四季的衣服,一個箱子就可以輕松裝下。如今,人們卻在為不知道挑哪件穿而煩惱……
中國服飾的春天也是開始于1978年改革開放那一天。隨著我國經濟不斷對外開放,西方文化和港臺時尚迅速進入老百姓的生活,向年輕一代傳遞著最新的潮流信息。而這樣的變化,直接體現在上個世紀80年代的年輕人身上。
上個世紀80年代初,蛤蟆鏡、喇叭褲和扛在肩上的錄音機是一種所向披靡的時尚,它的轟動效應不亞于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試發,在中國雛形未成的時尚界,引起了絕對的關注。
在改革開放最初的10多年間,關于服裝的每一個動作、每一個改變幾乎都會在社會上引起熱議。如果說20世紀80、90年代,喇叭褲、韓潮等還曾掀起過一陣熱浪。那么進入21世紀以來,服裝界這樣具有全國效應的熱點話題就已經銷聲匿跡了。新世紀,設計成為最普遍的追求,多元了、個性了,撞衫便成為時尚最為唾棄和鄙夷的事情,設計就在這一刻,在時尚的中國變得尤為重要。
設計師在中國“啟程”
在中國改革開放的初期,設計師都叫技術員,服裝設計也缺少變化,更別提及品牌和設計師品牌了。
“只要你在衣服上別出心裁地縫上三個兜,這個版式立刻就可以暢銷。”郭培對那時的印象非常深刻。
這一局面的打破,始于1979年皮爾?卡丹的到來。這一年,皮爾?卡丹在北京民族文化宮舉辦了一場服裝表演,那些T臺上身著聳肩衣裙、神態放松的高挑美女,與臺下穿著藍灰制服、屏住呼吸的中國觀眾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在當時的北京城引起了極大的轟動。
當時看演出的人,只是業內人士,就是這些人士,感覺到了國際與國內的區別,但是,封閉的思想,對此大多是保留的態度,中國服裝設計的概念仿佛還沒有出現的苗頭,但到八十年代中期,中國紡織教育,仍沒有專門設計師的院系,但一些有前瞻學子在求學中,靠著悟性和新奇,開始設計的探索。
隨著改革開放的繼續,看到中國市場的國際設計師,紛紛試水中國市場。1985年享有國際盛名的設計師依夫?圣?羅朗、小筱順子先后來到北京進行時裝展覽和展示更是給中國人上了一堂生動的時裝課。
三位大師的精彩展示讓中國服裝企業和設計師受到了震驚,也拓展了藝術視野。但是,當時的設計師,甚至包括單純做生產的服裝企業,在還沒有站穩腳跟的時候,國外的知名服裝品牌已經陸續進入了中國市場,讓毫無準備的服裝企業和設計師都無所適從。但一部分有過良好教育和修養的人士,首先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設計師旅程,雖然那時候,還是屬于了解學習階段。
中國設計師在市場中成熟
1993年以前,在國內還是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設計師,“設計師”只是一個名詞,并沒有明確的職業內涵。
實際上,直到90年代中期以前,在商品供不應求的市場短缺環境下,按場合穿衣的理念還沒在中國消費者的意識中建立。服裝產業的發展主要依賴消費基數和加工規模擴張,企業表現為以“加工”為中心的速度競爭。國際市場的加工貿易、國內市場的單品經營主要依賴于“來料來樣”和“出口轉內銷”的款式承襲。
當時設計沒有成為業界特別看重的東西,很多企業依然沒有把設計提高到戰略高度。
而此時的設計師,大多以藝術家的形象出現,受國際思潮的影響,中國時裝設計師雖然逐漸發展起來,但一開始走了一段彎路,表現為對個性的誤解,過于追求創意效果;對市場與創意的誤解,作品得不到市場的肯定。
這段時間,許多設計師往往或過于講求個性,失去消費者;或過于屈從市場,完全失去設計,不管是哪一種極端都會背離成功。
在設計師徘徊期間,并沒有影響服裝產業的發展,受市場需求的影響,服裝企業數量卻在快速增加,已接近6萬家,但很快,消費者發現,市場的服裝無論從面料,還是花色以及款式,可供他們選擇的很少。此時物質日益豐富起來的消費者,開始有了選擇權――時尚需求越來越大了。
到了90年代中后期,國內市場呈現供大于求的商品過剩,供求雙方市場地位的轉換,促使衣著消費和企業經營進入理性調整,競爭的加劇和加工利潤“縮水”迫使企業轉向“品牌經營”。
借助對外加工,沿海企業開始了解國際服裝款式、色彩、面料動態,經過原始積累后,一大批中國品牌服裝開始誕生,杉杉、雅戈爾、羅蒙等企業開始品牌設計,賦予品牌意義和內涵。
1997年,杉杉公司推出了高級成衣女裝品牌――“法涵詩”。為此,公司在1996年下半年,成功聘到了當時國內最高水平的設計師張肇慶和王新元,全資設立北京杉杉法涵詩時裝有限公司。
雖然最后以失敗告終,但是當時的設計師和企業間的最大問題浮出水面,那就是理想和市場的問題:設計師是以表現自我為主,還是以滿足企業經營需要為主。經營者當然關心利潤,企業的服裝設計不是在搞藝術品,而是在做有藝術性的商品,它需要的是大眾化的藝術品,而不是高雅的孤芳自賞的藝術。
可以說在這次市場洗禮之前,中國的消費者乃至企業、設計師都模糊了一個概念,為流行趨勢、展現設計師個性的秀和再投入到實際生產中的秀所展示的服裝根本就是兩個不同的設計范疇,而國際著名時裝周也是分為展示和訂貨兩個概念,沉迷于鮮花掌聲的設計師不得不沉靜下來思考。中國為數不少的設計師和企業合作,都是奔著市場而去的,甚至可以舍棄很多虛名的東西,這不能不說是在新的市場環境下設計師團隊的轉變。
開啟中國設計師品牌的新時代
在設計師和企業合作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國內設計師的生存環境并不樂觀。
于是,很多有才華的設計師自己創品牌或開設計工作室創業,而不愿意在企業發揮才華。但設計師一力承擔設計、原料采購、生產、營銷等所有的工作,很難專注于服裝設計,水準很難提升。
低成本、低價格曾經是中國制造業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優勢所在。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低價格的生產要素環境隨時都有新的角色產生,中國的這一優勢不可能成為一勞永逸的“殺手锏”。
很多歐洲頂級品牌,大家都不清楚老板是誰,但知道設計師是誰。相反,那些僅有品牌輸出而不能很好地傳承設計文化的品牌則遭遇了滑鐵盧。
市場決定一切。一個天才兒童的表演可能比一個少年勤勤懇懇的工作更加吸人眼球,但設計師畢竟不是生活在真空里,誰都不希望那種“傷仲永”的感懷。設計師們也許早就深深意識到了這一點,只是有沒有“以身試水”的勇氣卻成為了決定問題的關鍵。市場是什么樣子,只有在市場上摸爬滾打了的人才能知道。而這其中馬可的“例外”,張肇達的“馬克?張”、謝鋒的“吉芬”、楊紫明的“卡賓”當稱其為典范,越來越多的設計師品牌如雨后春筍般的涌現出來。
馬可的服裝設計有限公司1996年成立,推出了她的設計師品牌“例外”,“例外”是國內現存時間最長的設計師品牌之一。設計師馬可和她的品牌“例外”、“無用”已成為中國服裝業的旗幟之一。以“例外”為首的設計風潮,是本土設計師給年輕的中國服裝設計史寫上的濃重一筆。
中國設計師國外的T臺行
設計師與企業家在市場磨礪中,正在達成共識,設計師在逐漸成熟。2001年,隨著中國成為世界貿易組織的正式成員,中國以前所未有的開放的姿態融入國際社會,中國服裝設計界也在行動。
2003年10月13日,中國六位年輕時裝設計師武學凱、房瑩、王鴻鷹、顧怡、梁子、羅崢代表中國第一次登上巴黎盧浮宮T型臺,向世界展示了當代中國時裝原創設計,跨出了走向世界、走向成熟的重要一步。
2006年的10月1日,這個舉國同慶的國慶日對設計師謝峰來說有些與眾不同。這一天,他的JEFEN進入了巴黎時裝周的正式日程表,使他成為了首位進入巴黎時裝周的中國設計師,同時也是第一位在盧浮宮舉辦個人時裝發布會的中國設計師。這次,他在世界時尚之都贏得了肯定。
2007年2月25日,為期一周的2007巴黎時裝周將如期傳遞本年度的時裝潮流。其中,中國設計師馬可的作品將在開幕第一天晚7:30以主打秀的身份隆重登場。而去年同期秀場第一天的主打秀是時裝大師山本耀司YohjiYamamoto的表演;10月首日的主秀則是比利時解構鬼才MartinMargiela的亮相。可見,馬可作品發布的時段安排得到主辦方法國高級時裝公會的特別重視。也可以說是世界對一個獨立而當代的中國設計師的推崇和提前叫好。
法國《LeMonde》(《世界報》法國最具權威和影響力的報紙)稱道,這些服裝雕塑,擁有與藝術作品一樣,為永恒而創作的感染力量。此一系列作品并陸續受邀到倫敦設計博物館、維多利亞博物館巡回演出,世界時尚之都開始認識到,在世界最大的服裝消費與生產地──中國,開始有了讓世界認知的設計師。
2008年7月3日傍晚,在巴黎小皇宮(PalaceRoyal)的露天公園中,吸引了幾種屬性截然不同的人群──來自花都與國際的時尚媒體與攝影記者,從其他時裝秀趕場而來的時尚名流,關注馬可創作的業內外人士,乃至于只是無目的散步至此的人們……沿著小皇宮公園一條長約百米的林蔭步道,等待無用“奢侈的清貧”(LuxuriousQingPin)演出,形成一道獨特的風景。
驚喜總是一次又一次地沖擊著國人。2008年9月3日,計文波攜“利郎”登上了日本東京時裝周的舞臺,以“商秦智變”為主題,發布了“利郎”2009春夏男裝系列。最為重要的是,在此之前,無論是中國還是外國還沒有哪位設計師和哪種品牌有幸登上東京時裝周的T型臺,而計文波是第一位。計文波的到來打破了東京時裝周一向以本土設計師和本土品牌一統天下的格局,同時也因為他的到來更加精彩紛呈。
當天,20位男模身著38套制作精良的“利郎”商務男裝,在日本東京時裝周上亮相。能容納600人的秀場卻擠進了800人,許多沒有座位的觀眾只好站在秀場的走廊上觀看。這些觀眾中,除了日本時尚界的業內人士之外,還有許多來自日本政界、商界的精英。中國設計師的服裝秀在日本東京時裝周T型臺的火爆程度由此可見一斑。
對于計文波和“利郎”品牌的此次發布,來自東京時裝周組委會有關人士評價說:“計文波設計的男裝系列不僅完美地表達了商務男裝的理念,而且也兼顧了服裝的實用性。我們認為‘利郎’展現了與眾不同的特色和名副其實的實力。
日本唯一的模特行業組織--日本模特經紀協會理事長小林信治、日本纖維新聞社時尚主編市川重人,不約而同地談到中國元素給他們留下的深刻印象:無論是服裝本身,還是背景音樂,都強烈地散發著富有中國文化色彩的氣息,表現出強烈的中國氣勢。日本NHK電視臺東京時裝周報道組還對計文波進行了連續兩天的跟蹤報道。
2008年9月12日,在美國紐約市布萊恩特公園舉行的2009紐約時裝周上,中國歐柏蘭奴(OMNIALUO)創始人兼設計總監羅崢發布了主題為“人面桃花”的2009春夏時裝。這是首個登陸世界四大時裝之都之一的紐約時裝周的中國女裝設計師品牌。
羅崢也是國內首屈一指的先鋒設計師,曾獲得LVMH合作商軒尼詩頒發的亞洲杰出設計師獎,在1996年創立了“OMNIALUO歐柏蘭奴”女裝品牌。
自上個世紀80年代末開始舉辦的紐約時裝周,雖然從歷史和名氣來講要比巴黎、米蘭時裝周略遜一籌,但紐約時裝周卻以其商業上的成功而令國際時裝界不可小覷。因此,它被視為一個重要的營銷渠道。和我們所熟知的另外幾個世界知名時裝周不同,紐約時裝周考慮的是作品是否有商業價值,能不能做生意和最后的成交單數,這是紐約時裝周對于品牌唯一的衡量標準。紐約時裝周主要觀眾是以買手為第一,其次才是媒體。所以在進入紐約時裝周的整個考核過程、衡量過程非常嚴格,也非常的商業化。
這場秀毋庸置疑是羅崢事業的跳板,也是羅崢夢想的橋梁,紐約時裝周永遠都是設計師們的理想樂園。事業的肯定,12年的成長,羅崢已經越來越成熟。
無論是哪個登上國際舞臺的設計師,都傳達了一個重要的設計內涵,既要體現中國元素,又要為國際社會接受,分寸需要拿捏得當,我們并非中國歷史的博物館。
張肇達認為,你必須要先滿足你所定位的消費人群,滿足他們的消費習慣,而不是試圖去改變他們的消費習慣。
謝鋒直言不諱,要用國際視野打造中國品牌,取其內涵,而并非簡單的形式。
羅崢在紐約的臨時工作室接受采訪時說,在“人面桃花”秀上,中國風是暗藏在現代服飾之下的。從服裝設計到舞臺布置,你看不到濃墨重彩的中國風,沒有祥云、沒有龍鳳,只有淡雅的水墨和細致的刺繡。使用中國元素時講究少而巧。她不希望她的衣服太中式,而希望它們同時能吸引外國消費者……
走向國際離不開資本的支持。隨著中國服裝設計師在國際上的影響力越來越大,更多的國際資本開始關注中國設計師品牌。據介紹,2006年,多家國際投資公司同時向羅崢及其品牌進行投資,并推動其在國際市場的持久發展。歐柏蘭奴是國內服裝公司中少有的在美國上市的公司。2007年它在美國納斯達克場外柜臺交易板上市,此前它還接受了美國兩家私募基金的投資共計350萬美金。現在歐柏蘭奴在國內有200多家門店,2007年收入約5600萬人民幣,預計今年收入1億人民幣,良好的資金背景是歐柏蘭奴能夠來到紐約的前提。另外,法國著名的VLOSY奢侈品咨詢集團,已經入股吉芬,并對吉芬在國際拓展以及品牌和設計師的包裝上進行國際程序化操作。
然而,中國的服裝業投資人尚屬第一代,資本對企業的介入還不及歐美成熟。歐美投資人本身對時尚和設計理解的更深刻、更具專業眼光,在國外,小設計師憑借兩三場漂亮的發布會引起投資人關注,然后被收歸為大集團成員的成功案例時有發生。而中國的投資人也許會被設計師某一場豪華的發布會打動,但真正合作后,卻對設計師的工作干預較多,往往希望設計師去做一些和自己專長并不完全相符的東西。
但是,無論如何,隨著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和完善,資本進入國內服裝設計產業已是一種必然的趨勢。
無論如何,世界的時尚設計格局已經開始發生巨變,而巨變的主角正是中國設計師,如果這也是一場精彩的秀,那會是什么主題?――出挑的設計?中國精神?兼收并蓄?還是資本的游戲。只能說,如此精彩的未來,我們越來越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