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9月20日,作為 2008中國?株洲(蘆淞)炎帝服飾商務節的重頭戲,由中國紡織服裝專業市場聯盟、株洲市人民政府主辦的“1978-2008市場改變中國”中國服裝市場發展論壇在株洲蘆淞舉行。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副會長陳樹津出席論壇,來自全國紡織、服裝產業集群地的代表,紡織服裝專業市場及品牌商、代理商代表和株洲蘆淞各專業市場及其所屬代理商、經銷商代表圍繞“探求市場原動力,構造集群新優勢”這一主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與交流。
嘉賓演講
■ 專業市場正在走向“集群化”
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副秘書長、中國紡織服裝專業市場聯盟會長 夏令敏
專業市場集群化發展是產業集群發展和專業市場自身發展的必然結果。在專業市場發展過程中,規模不斷擴大,集群化日趨明顯。集群內的市場并不是孤立存在,而互相關聯、相互促進,無論是廣東越秀還是株洲蘆淞,這種“集群化發展”是集群內市場共同進步的一種表現。
截至 2007年底,我國紡織服裝專業市場有 400多家,總成交量 8400多億元,經營面積 4460多萬平方米。據粗略統計其中有 20個專業市場集群,市場數量 348個,鋪位數 24萬個,占總數38%,成交額 3000多億元。
專業市場作為我國紡織服裝產業的重要流通渠道,是產業價值實現的關鍵環節,銷售額比重較大。當前宏觀環境不利,制造業遭遇寒流。在產業調整過程中,專業市場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在擴大內需來拉動產業發展的同時,充分發揮品牌孵化器作用,為中小品牌成長起到重要作用。
■ 城以市存 市以城興
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市場司處長陳驥
專業市場群是推動城市經濟發展、帶動城市及周邊地區發展的重要引擎。俗話說“城以市存,市以城興”。城市,是由“城”和“市”組成,而且是先有“市”再圍繞“市”而建設“城”。
1982年義烏人在湖清門開辦第一個小商品市場,1984年義烏市委市政府提出“興商建市”戰略,其結果是造就了“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發市場”,市場的繁榮帶來了城市的發展。目前全球 500多萬種商品會聚于此,每天這里接待的客人 20多萬,1000多個集裝箱從這里發往 216個國家和地區。以義烏為典型代表的市場群越來越壯大,真正起到了“興一方產業、活一處經濟、富一方群眾”的作用。
除了推動城市經濟發展,專業市場群同時還充當著實現城市周邊地區經濟發展的戰略支柱。經濟學中有規模效應的實證研究,而常熟等城市就是通過發展專業市場群,通過專業市場群銜接產銷、調劑資源的“金橋”,實現了城鄉經濟協調發展,把規模效應提升到了一個新水平。統計表明:常熟服裝市場群的日趨繁榮,提供了 56萬個就業崗位,帶動了市場周邊金融、房地產、餐飲等行業的發展,年綜合經濟效益不少于 50億元。
■ 服裝產業西進 株洲機會上佳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助理、教授、博士生導師 魏后凱
根據數據監測,2004年是中國服裝產業發展的轉折點,目前“北上西進”的趨勢更加明顯。2004年以前,服裝產業在東部沿海地區集中,2004年以后向其他地區擴散,一方面“北上”,由南部沿海向北部沿海轉移;另一方面“西進”,由東部向中西部轉移擴散形成。這主要是由于東部地區能源電力緊缺,工業用地缺乏,要素成本上漲,環保要求提高,產業升級壓力等原因形成。
中部將在紡織服裝產業大轉移的過程中,找到新的發展機會。在 2008年 1~7月累計工業增加值增長比較中,中部六省增長幅度比江蘇、廣東、浙江都要高;2008年 1~5月紡織服裝制造業累計增長數據顯示,中西部地區也遠遠高于東部地區,西部以 54.3%的工業總值增長名列首位,中部地區是 45.6%,而東部只有 15.8%;從工業增加值增長速度中也可以看出,2008年 1~7月份,浙江和廣東每月增長都低于全國水平。
在積極引導服裝產業向中西部轉移時,宏觀層面有國家政策大力支持,同時中西部地區也在搞好以下六方面的工作:一是搞好投資環境;二是以產業園區為載體,與東部地區合作建設服裝產業園區;三是提高產業配套能力;四是進行產業鏈招商選資;五是強化營銷網絡和人才培訓;六是實行放水養魚,減輕企業稅負。
精彩對話
桐鄉市濮院毛衫城管委會主任朱明杰
■ 向高層次市場轉變
政府、市場集群、經營者已成為專業市場發展中不可或缺的三個要素。如果三要素能為共同的目標達成一致,就為市場的發展提供了空間和可能;市場也要勇于犧牲自己的一些利益,在政府引導、規劃、管理的統一協調下,不斷使產權單位、經營者獲益。近 3年來,濮院毛衫城用于市場改造的資金超過 10億元人民幣,已初步完成了從原來的低層次、初級市場向高層次市場的轉變。
廣州市越秀區經濟貿易局局長王吉陵
■ 迫切需要“質”的提升
目前,廣州流花、礦泉兩區市場比較好地完成了“量”的積累,已經迫切需要“質”的提升。2008年,市、區兩級政府將投入 1200萬元專項資金推進該項目,促使園區形成統一管理、統一形象、統一物流、統一信息化的新型批發產業集群發展區域。為此,區政府成立了以“四統一”為工作目標的統籌發展委員會,從更高的層次統籌市場管理和服務。
株洲市蘆淞區服飾市場經理協會會長葉天毅
■ 要讓企業唱主角
目前蘆淞市場發展已經有一個很好的思路,管理市場、發展市場已經從“你的”事、“他的”事,變成“我們的”事,在政府、市場管理方和經營商戶中,大家已經形成了共識。蘆淞市場規劃分為兩個階段:一是落實五個統一戰略,統一規劃、統一管理、統一宣傳、統一社會政策、統一自我檢查。當達到第一階段目標后,政府、管委會的職能將逐步淡化,由管理者、引導者向服務者轉變,讓企業唱主角。
湖南青藏絨服飾有限公司董事長劉云強
■ 市場群中走出的品牌
青藏絨品牌是真正從蘆淞市場群中走出來的地產品牌,可以說見證了蘆淞服飾的發展。通過這幾年政府規劃和對外宣傳,蘆淞服飾的名氣越來越大,不再是低附加值加工產業的代名詞。從最初無人運作,到現在人人爭創品牌,政府的作用功不可沒。
湖南商學院財政與金融學院院長劉天祥
■“鐵三角”缺一不可
管理模式體現了在市場經濟發展條件下,促進區域行業經濟發展的思路。湖南株洲蘆淞市場群以及其他專業市場集群地區的發展經驗,都充分體現了專業市場集群化發展中,需要政府、市場、經營戶“鐵三角”合力的關系,三者缺一不可,包含了區域經濟發展的基本思路。
■ 發展市場是當前的重要課題
中共株洲市蘆淞區委書記強國躍
蘆淞服飾城發展中 ,充分利用了株洲的中部區位優勢以及交通、地利、商業流通輻射優勢。30年來株洲抓住了 80年代初期的成市機遇、90年代初期的旺市機遇、90年代中后期調整機遇,以及進入新世紀以來的市場與產業協調共進、升級發展機遇。但是當前也遇到了一些問題與挑戰。比如:市場發展需求與城市規劃管理的沖突與矛盾,市場及經營商戶的發展要求與當前市場整體經營環境、服務功能建設的矛盾等。
但是株洲市政府希望,在下一步發展中,要繼續用好幾個戰略優勢,促進市場與產業的進一步協調發展:一是產業配套發展與城市長遠規劃中,充分利用長株潭經濟圈中的增長優勢;二是在紡織服裝業梯度轉移的過程中,充分利用中部崛起的株洲優勢;三是在中國服裝產業品牌升級、產業升級的過程中,充分利用株洲流通與產業承接的優勢;四是在中國國民經濟持續提升、人民消費水平日益增長的過程中,抓住內需持續增長的機遇,持續改善株洲服飾城的整體發展水平,使之成為中國紡織品服裝流通格局中的一個重要樞紐以及流行趨勢、價格形成中心。
■ 品牌發展的戰略選擇
中國企業發展商業模式及品牌戰略研究專家 李凱洛
是市場創造了品牌,還是品牌產生了市場?這個問題如同“先有雞還是先有蛋”一樣,永遠找不到答案。縱觀中國具有代表性的渠道典型,從中可以看到業態和品牌之間錯綜復雜的聯系。
當前,服裝品牌在 Shopping Mall、百貨公司、商業街、專業市場等多種商業渠道中,找到了不同的發展空間。這些渠道中的品牌,都已形成與渠道特色相稱的品牌經營特征。但是今天,我們還是在“踏雪尋梅”,從品牌發展戰略上,找尋方向。
關于品牌的觀點有很多,概括為 12個字:錯位經營,買手經濟,資本運作。錯位經營是改變了自己本來角色,形成雙重身份。一是越來越多的品牌開始以并購的方式進入到了零售行業;二是生產型企業通過獨資、合資、入股的方式控制流通領域;三是代理商推出自己的自由零售品牌;四是渠道商通過獨資、合資的方式開始創造自有品牌。
買手經濟在我們眼前不斷證明它的可行性,比如工廠產品買手模式、設計師買手模式、外貿商品買手模式等。資本運作是用資本的方式形成大企業發展的特征,給企業創造了擴張發展的新模式。(紡織服裝周刊/謝婷 萬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