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省紹興市柯橋區紡織印染工業集聚區,一場關乎千億級紡織產業未來的“去氟革命”正在上演。
曾經被廣泛用于處理的全氟化合物,因難以降解且存在生態風險,如今成為傳統產業轉型的“攔路虎”。作為全國首批新污染物治理試點,柯橋正以“篩—評—控—治”全鏈條監管創新解法,讓一塊布的生產從源頭到末端都貼上“綠色標簽”。記者近日走訪柯橋多家企業,解碼這場傳統產業的綠色突圍戰。
“看這池水,剛進來時像醬油湯,現在清得能看見池底。”紹興水處理發展有限公司中控室里,技術人員指著藍色反應池向記者演示。就在半小時前,這池含全氟化合物的印染廢水剛注入特制藥劑,如今已變得清澈透明。公司董事長楊立峰指著大屏上的檢測表介紹:“我們在廢水中檢出數十種全氟化合物,以前的處理工藝只能削減20%,現在中試基地的新技術讓去除率明顯提升。”
這座投資1000萬元的中試基地,藏著柯橋治水的核心密碼:通過催化材料與高級氧化技術“聯手”,不僅將COD(化學需氧量)控制在50毫克/升以下,更讓全氟化合物降解效率實現突破。
“一種像‘粉碎機’,把大分子氟化物打碎;一種像‘吸塵器’,把殘余物質牢牢抓住。”技術人員形象解釋。而將要建設的工業廢水分質提升工程,將把這套技術進一步放大——2027年投運后,每天能處理20萬噸廢水。出水中全氟化合物總濃度目標控制在500納克/升以下,達到歐盟飲用水限值水平;全氟辛酸濃度控制在80納克/升以下,達到國家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楊立峰告訴記者,該工程首次將中試技術規模化應用,為紡織廢水深度處理提供“柯橋方案”。
一組數據見證著變革速度:2024年柯橋區內主要助劑生產企業無氟助劑銷量同比增長208%,越來越多企業主動“棄氟從無”。
“我們梳理出9種高風險氟化物,給企業發‘關注清單’,就像看病開處方。”紹興市生態環境局柯橋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通過非靶向篩查和動態管控,全區已建立從原料審核到廢水處理的全鏈條監管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