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以來,滌綸長絲市場寒意漸濃,價格弱勢下行、供需失衡等壓力持續顯現。但在行業調整期,企業的積極應對與市場的潛在機遇,正為市場注入韌性活力。
價格下行倒逼行業整合,優質資源加速聚集
7月7日,江浙主流滌綸長絲工廠報價持續走低,POY(150D/48F)、DTY(150D/48F 低彈)、FDY(150D/96F)分別報價6750-7050元/噸、8000-8400元/噸、7050-7300元/噸。成本端支撐不足是重要誘因,原油價格波動帶動PX、PTA等原料價格下滑,讓滌綸長絲失去成本 “靠山”。
終端需求淡季的影響同樣顯著。外貿訂單縮減使滌綸長絲產銷率降至30%-40%,較6月底下降10%,庫存也隨之攀升至24天左右,POY庫存漲幅尤為明顯。看似嚴峻的行情,實則在推動行業洗牌 —— 缺乏競爭力的企業加速退出,資源向優質企業集中,為市場后續健康發展奠定基礎。一些小型企業由于資金鏈緊張、技術落后,在價格下行和需求萎縮的雙重壓力下,不得不選擇停產或轉產;而那些具備資金、技術和品牌優勢的大型企業,則趁機擴大市場份額,收購整合小型企業的有效資源,進一步提升自身的行業地位。
供需壓力催生轉型動力,市場活力逐步釋放
供應端90%以上的產能利用率與低迷需求形成鮮明對比,常規面料庫存高企、高溫天氣干擾生產等因素,進一步加劇了供需矛盾。但危機中往往孕育新機,市場正呈現幾大積極信號。
從企業層面看,頭部企業主動調整策略:有的聚焦高端細分品種,在功能性纖維、環保型長絲等領域加大研發。例如,某知名滌綸長絲企業投入大量資金研發出一種具有抗菌、防紫外線功能的滌綸長絲,該產品一經推出便受到戶外運動服裝品牌的青睞,訂單量穩步增長,憑借差異化優勢在市場中占據了一席之地。有的推動產業鏈協同,與下游紡織企業共建供應鏈,通過精準對接需求降低庫存壓力。一家企業與多家服裝制造商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根據服裝企業的訂單需求進行個性化生產,不僅減少了中間環節的浪費,還大大降低了自身的庫存水平。
從行業趨勢看,終端市場的結構性需求仍在釋放。隨著消費者對綠色、舒適面料的追求升級,具備抗菌、吸濕排汗等特性的滌綸長絲產品需求穩步增長。同時,國內電商平臺的蓬勃發展,也為滌綸長絲應用開辟了內銷新渠道,部分企業通過直播帶貨、柔性定制等模式,成功打開國內市場空間。政府相關部門也出臺了一系列支持紡織行業轉型升級的政策,加大對企業研發創新的補貼力度,鼓勵企業進行技術改造和產品升級,為滌綸長絲行業的轉型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盡管當前市場仍處調整期,但行業在壓力下的轉型探索從未停歇。隨著企業創新能力提升、市場需求結構優化以及政策支持力度的加大,滌綸長絲市場有望逐步走出低谷,在韌性成長中迎來新的發展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