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5年3月起,印度政府對371種中國商品全面實施進口限制,涉及紡織和刺繡機械、玩具、消費電子產品、電信產品等多個領域。這一舉措源于2024年8月28日印度重工業部發布的通知,該通知宣布在各類商品中推行強制性標準(BIS)標志,這意味著各國出口到印度的產品必須嚴格按照印度標準進行生產和測試,否則無法進入印度市場。
近年來,印度積極推行“印度制造”戰略,旨在在全球供應鏈中占據更重要的地位。為實現這一目標,印度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扶持本國制造業和中小企業。在對待中國商品時,這種“保護主義”策略表現得尤為突出。
中印紡織機械貿易現狀
近年來,印度對從中國進口上游產品的依賴程度急劇上升,特別是用于進一步出口的產品。盡管進口依賴性不斷增強,但自2017年起,印度對華出口平均每年下降2%。在2024財年,印度向中國出口了價值166.5億美元的商品,同時從中國進口了價值1017.4億美元的商品。這種貿易不平衡體現了印度對中國供應鏈的結構性依賴,尤其在高科技和工業領域,限制了其發展自給自足工業基礎的能力。
從紡織機械方面來看,2024年,據中國紡織機械協會統計,中國對印度紡織機械出口額達12.07億美元,占全球出口總額的25.76%。其中,針織機械、織造機械、輔助裝置及零配件、印染后整理機械在紡織機械出口類型中占比居多。此外,印度紡織機械零部件有60%來自中國,針織機械與非織造布機械從中國進口的比例更是高達70%。
印度國內的不同聲音
印度與中國的貿易關系日益失衡,從中國的進口持續增加,出口卻呈下降趨勢。這引發了印度國內對自身經濟穩定性和工業自立能力的擔憂。巨大的貿易差距促使印度政府重新評估貿易戰略和產業政策,以實現更平衡的貿易關系。
然而,印度紡織業對紡織機械BIS標準卻深感憂慮。該行業計劃在未來幾年內引進數十萬臺高速機器,如噴水、噴氣、劍桿織機、提花機等,這些機器大多依賴進口。政府推行的BIS規定可能會對印度紡織業的擴張計劃產生不利影響,尤其是在該行業致力于實現2030年出口1000億美元、營業額達到2500億美元目標的關鍵時期。
此外,一些印度紡織專業人士還指出,此前紗線已被政府納入質量管理范圍,如今紡織機械也被納入BIS標準范圍。鑒于印度90%的高速織機依賴進口,這無疑給印度紡織行業的發展帶來嚴峻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