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北疆棉副產品價格分別為:棉粕2450元/噸,棉籽油6600元/噸,棉殼950元/噸,棉籽2300元/噸;南疆棉副價格:棉粕2350元/噸,棉籽油6550元/噸,棉殼1000元/噸,棉籽2360元/噸。對于棉副加工企業來說,由于價格明顯倒掛,而且后市預期不佳,南疆、北疆企業只能限產或停產。究其原因,主要是:
棉副加工產能過剩
產能過剩是本年度新疆棉副加工行業的主基調,主要體現在三方面:其一,新增產能較多,全疆新增棉籽加工產能大概在80萬噸;其二,舊設備改造,大概有70-80萬噸;其三,僵尸企業或者產能復蘇,大概有100萬噸以上。三者合計新增加工產能在260萬噸以上,這對于只有600萬噸左右的新疆棉籽加工能力來講,顯然是極大的壓力。這部分產能既要進行棉籽采購,也需要從下游產品市場取得份額,如此便抬高了棉籽價格,壓低了產品銷售價格。這是本年度棉副加工陷入困境的背景和大前提。
惡性競爭再度來襲
伴隨產能過剩,惡性競爭幾乎不可避免。最突出的表現就是棉籽采購,小范圍內的競爭白熱化,棉籽采購價格一路走高,在不到半個月時間內,北疆棉籽價格從1850元/噸提高到2700元/噸,南疆從2200元/噸提高到2700元/噸。這種競爭還表現在產品銷售上,隨著市場逐漸冷靜,棉籽加工企業又競相壓價。棉殼從1500元/噸下滑到950元/噸,棉粕從2800元/噸跌到2350元/噸。
風險意識淡薄避險手段匱乏
在競爭的背后,折射了棉籽加工企業的風險意識淡薄和避險手段匱乏。原料采購的時候,企業不做市場預判,賭后市,以鄰為壑,風險集中而不自知。加工企業一怕全年加工量無法保障,二怕原料被鄰居搶完,唯獨不怕風險。既不考慮同行的應對策略,也不考慮下游的接受能力。棉籽作為一種農產品,其典型特點就是集中上市,全年消費,在上市價格偏高的情況下,風險顯而易見,作為產品鏈的入口,對市場不做前瞻性預判,高價位入市,企業就此陷入困境。
產品的銷售方面呢?要么是緊著一些老客戶做銷售,要么是硬挺價格,絕不虧損出貨。對期貨則一無所知,上下游沒有利益聯動。結果是,沒有利益共享,便無風險共擔,老客戶變成了韭菜和羊毛。賭博心理加上從眾心態,本年度棉副加工企業猶如海上漂泊的一葉小舟,隨時有傾覆的風險。
戰略規劃不清晰市場定位不準確
棉副加工企業的窘境其實反映了目前企業更深層次的問題,那就是戰略規劃的不清晰和市場定位的不準確。要么是找不到自身的市場優勢,要么是不善用自身的優勢,行業一片混亂。放眼望去,棉籽加工企業區別不大。
有的企業依仗資本優勢,不練內功,沉淀功力,而是試圖去擾亂市場,渾水摸魚。有的企業依仗技術優勢,但不是在產品上繼續做專做精、提高附加值、更好地服務終端客戶,而是試圖依仗自己的產品定價權抬高收購門檻。有的企業依仗市場優勢,不是去深耕市場、分析市場、提高行業的社會價值,而是轉移風險。有的企業又依仗自身靈活機動的特性,試圖去跟國企、大企業一爭高低。
市場的現狀是各方面原因造成的,而參與者在其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行業的健康發展需要大家公共努力共同進步,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目前新疆棉副加工企業基本實現了百家爭鳴,百花斗艷,這樣的格局來之不易。但隨著新入者、新技術、新常態的出現,尤其是近幾年親善的行業環境,部分參與者的心態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好的壞的傾向都有,業界需要引起足夠重視。(趙曉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