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冠疫情在海外的加劇,多國采取了封城、限制出行等措施,紡織服裝消費受到極大遏制。3月上旬開始,歐美大批服裝店停止對外營業,幾乎所有服裝公司、服飾為主的百貨公司、服裝電商公司的股價遭遇腰斬,大量公司的股價跌破凈資產。而我國是全球最大的紡織品服裝出口國,盡管國內的生產已基本恢復,但下游需求急轉而下,已經出現不少出口訂單被毀約的情況,這讓我國的紡織和出口企業紛紛呼喊“傷不起”。
1、原料采購叫停
3月以來,不論是棉花還是化纖,均出現罕見大跌。由于石油大跌,化纖、粘膠原料早于棉花開始了大跌之路。江浙地區1.4D直紡滌綸短纖報價已跌破6000元/噸,主流報5900元/噸,個別低至5800元/噸附近,鮮見6000元/噸以上交易。3月份以來,滌綸短纖累計下跌近1400元/噸。粘膠短纖相對跌幅較小,目前粘膠短纖中商報價在9200元/噸一線,相比前一周跌500元/噸,3月以來累計跌近1000元/噸。而棉花方面,3月9日以來,鄭棉已3次跌停板,低點已破10000元/噸大關,短短20余天累計下跌近3000元/噸。近兩日雖然有所反彈,但后市如何走向尚沒有明確預期。
暴跌之下,紡織廠的原料庫存形成較大的隱形虧損,目前,多數廠家已然叫停原料采購,何時啟動將視市場情況而定,這對棉商的打擊也相當嚴重。
2、訂單缺失,紡企兩難
目前,紡織服裝出口訂單受到沖擊,內需也尚未恢復,下游紡織企業新訂單嚴重匱乏,且短期內難有改觀,令紡織企業經營壓力巨大。據紡織廠的說法,不少企業不得不將出口轉內銷,導致今年的市場蛋糕比去年明顯變小了,大家的競爭壓力更大。一些紗廠為去庫存出現大幅讓利拋售,但是希望現金結算降低風險。盡管如此,但當下坯布、面料的外單正在迎來退單、毀約潮,根本沒有余力采購上游紗線原料,紗廠的庫存依然在累積。如果繼續生產任憑庫存累積,企業將更承受成本之重。如果停工,企業也將承受較大的停工損失。因而進退維谷,一些開工率高的企業都有緩慢降低開工率的計劃。如果市場持續沒有起色,恐怕會有一批企業難逃破產厄運。據反映,當前由于現金流斷裂,已經有小廠老板消失,或者只肯用設備抵賬。
3、進口紗庫存高企出貨冷清
據一些進口紗貿易商反映,當前進口紗庫存高企,接近歷史記錄。青島港進口紗庫存中轉量一般是1-2萬噸,而現在約有4-6萬噸,其它如蘭溪等也出現暴庫。三四月份是傳統的紡織旺季,貿易商大多訂貨在節后到崗,然而突如其來的黑天鵝使得手中的貨從“香餑餑”變成了“燙手山芋”。貿易商全線虧損,虧損幅度少則1000元/噸,多則2000元/噸。在此情況下,也出現了不少買方違約情況,或者要求賣方不要發貨,印度的“封國令”對他們來說正是時候。
印度從3月25日開始封國21天,大部分港口都停止了發貨,只有個別港口需申請后才能發運。但由于幾乎沒需求,港口也很冷清。印度政府已經號召企業放假,但并沒有強制停工。但由于下游需求停滯,從上周開始印度有不少工廠陸續放假,當前開工率不到一半,后續可能更低。
總之,今年注定對整個產業鏈都是一場大考,正如華為任正非所說的,今年企業的最高經營目標是活下來。隨著國內生產的逐漸回歸正常,內需的好轉是肯定的,近兩日棉花期貨的反彈,也讓我們看到了市場的一絲起色。相信疫情總會過去,風雨過后會有彩虹,任何危機都是危中有機,也許經過這場大動蕩后,活下來的企業以后能在市場上站得更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