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紗類的前道原料如棉花、滌綸短纖、粘膠短纖等表現可圈可點,價格輪番上漲,部分原料如粘膠短纖、滌綸短纖近一個月時間均穩步走在上行通道中。按照常規,前道原料價格上揚,下游產品定會直接跟漲,然而對最近一段時間紗類市場行情跟蹤調查發現,除了少數品種出現補漲外,大多數紗類原料表現平淡,整體行情不慍不火,始終滯后于前道原料。錢清輕紡原料市場動態顯示,7月21日紗類常規代表產品純棉針織用32S紗、純滌紗50S、人棉紗30S、45S 80/20T/C紗,40S/265/35T/R股線中心報價依次在19000元/噸、13800元/噸、15800元/噸、15300元/噸、18000元/噸,與一周前的價格相比,除了純滌紗有100元/噸的小幅上漲外,其它各類品種均相對平穩。若與一個月前(6月19日)錢清市場上述產品價格相比,分別有200元/噸、500元/噸、800元/噸、300元/噸、500元/噸的上漲。由于同期前道原料329級棉、滌綸短纖(1.4D×38mm直紡大化纖),粘膠短纖(1.5×38mm)到廠價上漲幅度依次為300-500元/噸、700元/噸、1000元/噸,明顯高于同期下游紗類產品漲幅,因此近期紗類生產廠家效益非但不能增加,相反出現下滑。
緣何前道原料價格上漲,下游紗類產品市場價位不能同步跟漲,且表現比較滯后呢?筆者通過調查了解,歸納為以下三點原因:一是行業發展不均衡。以粘膠短纖為例,目前我國正在嚴格控制各類粘膠短纖新上項目的審批,除了允許原有生產廠家擴容外,幾乎不允許新投產粘膠短纖項目,而近年我國棉紡產業發展迅猛,紗綻的迅速膨脹對各類生產原料包括粘膠短纖需求加大,另外下游織機擴張速度不減,尤其是植絨類,本地區今年比去年增加約70%,對人棉紗的需求相應放大,前道發展相對緩慢,供求產生失衡。粘膠短纖從原來送到棉紡廠先使用后付款變成由棉紡廠先交錢后等貨的局面。滌綸短纖行業狀況與粘膠短纖有些相似,只是供應緊張程度不如后者。現在粘膠短纖等原料生產廠家利潤豐厚,棉紡廠、織布廠乃至經銷商利潤較薄,并且短時間內這種狀況較難改變。二是面料市場尤其是外貿市場啟動不大。自我國加入WTO后,我國紡織業的整體競爭優勢得以體現,2002年國內紡織品出口增幅明顯。今年受伊拉克戰爭和非典影響,二季度紡織品出口回落明顯。近期紡織品外貿訂單雖有所回流,但多數為小單和短單,且價格不高,相比滌絲而言,紗類對外貿訂單的依賴度更高,所以外貿市場啟動不力是紗類市場不能跟隨前道原料價格同步上漲的主要原因。三是市場人士興趣不高。今年滌絲行情的大起大落,紗類行情總體較為平穩,一方面說明市場人士心態平和,另一方面也說明資金對其注入不多,沒有人為炒作。目前紗類原料價位,生產廠家均處在保本邊緣,利潤甚薄,部分產品如30S人棉紗生產可能虧損,因此從成本上推算,紗類行情不應該如此,根本原因是下游需求放不開。(顧紹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