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段時期,由于紡織服裝行業陸續進行企業改制,致使全國各地中小型服裝企業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服裝加工屬于看樣下訂單的行業,企業數量增多,必然造成訂單分散、競爭加劇,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出口產品數量上升,價格下跌。
我國服裝出口市場多元化戰略雖然初見成效,但出口市場的集中度問題依然存在,加之部分企業因盲目擴大生產規模,致使某一類產品大量涌入進口國(地區),不僅大大增加了進口國反傾銷的幾率,同時也導致我國出口服裝產品價格無法上揚。此外,今年我國服裝行業還將面臨原材料漲價及非典帶來的負面影響等不利因素。服裝出口的瓶頸效應開始顯現。
非典效應
非典對服裝出口的影響在4月份已經開始顯現,5-7月應是擴大出口最為困難的時期,預計出口增幅有可能回落10%左右。據企業反映,一些國外的企業借我國爆發非典疫情之機,爭奪原屬于我國的產品訂單。
印度媒體報道稱,歐盟進口商將大量訂單轉向印度,其中已有至少5%的訂單已流向印度。
專家表示,隨著疫情的緩解,政府的積極交涉和輿論引導,絕大部分市場可以失而復得。
我國完善的基礎設施、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廉價的勞動力等優勢并沒有因為非典而消失。服裝是我國傳統出口大類產品,與國外一些競爭對手相比還是有著比較明顯的競爭優勢,因非典而失去的市場在今后可以被收回。如果最終丟失了一些市場,只能說明在這一領域我們的產品已經不具備競爭優勢,也有國際分工的合理性因素。
缺乏品牌優勢
今年,我國服裝行業發展將繼續保持平穩向上的態勢,但服裝產品價格低位運行的態勢在短期內仍然難以有所改變。提高產品附加值才是我國服裝企業成長壯大的緊要任務,一個成功的企業要從品牌上去獲取利潤,而不是只賺取低廉的生產加工費。除了缺乏品牌,我國服裝產品價格賣不上去的重要原因,是生產企業的產品結構不合理、營銷策略不得當,單純依賴大路貨、低價位戰略等打入國際市場。
為爭奪市場份額自相殘殺、競相壓價的惡果已經顯現。今年5月21日,美國決定對中國服裝啟動限制性措施,使中國服裝出口門檻陡然增高。歐盟最近也新修訂了關于歐盟以外國家紡織品進口的共同規定的條例。該條例規定,假若來自中國內地的紡織品及服裝可能“擾亂市場,妨礙歐盟市場正常發展”,歐盟可在2008年12月31日前任何時候,針對該產品實施特別市場保護措施。規定中對“擾亂市場”一詞沒有任何具體界定,歐盟隨時可借這一不確定的“理由”對中國服裝采取限制措施。歐盟新出臺的針對中國服裝出口的條例,具有極大的隨意性和不確定性,是典型的“彈性壁壘”。
產品品種單一
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指出,中國紡織品必須盡快改變傳統以量取勝、以規模取勝的做法,要在提高產品檔次和提高產品附加值上下功夫。在出口模式上,依靠“大路貨”、“大規模”、“低利潤”的辦法出口換匯已經越來越容易成為一些國家對中國設限的借口,出口企業應在產品多樣化、市場多元化上下功夫。
目前中國紡織業(包括服裝業)的國際依存度約在40%以上,如果剔除部分來料加工貿易,實際的國際依存度也在30%以上;而服裝業的國際依存度更是高達50%以上。據測算,中國服裝出口每下降1個百分點,全國服裝生產就要下降0.5個百分點,全國就會有3萬多人失業。可以預見,一旦美方根據該措施進行設限,將會給中國輸美紡織品企業造成極為嚴重的打擊。
服裝行業不僅要從外貿出口的金額、更要從考慮就業因素來評價美歐設限帶來的影響,通過提升成本、技術、品牌等綜合優勢,確保國際競爭力、保持穩定的國際市場份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