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漿粕
6月份以來,粘膠短纖的價格持續上漲,但因為國內棉漿粕企業大多數一月一定合同價,所以棉漿粕的價格基本沒有調整,中心價位在6000元/噸左右,只有少數企業在6月中旬時小幅調整了200元/噸左右。從行情后市看,由于整個6月份粘膠短纖漲幅很大,部份企業已經開始調高棉漿粕價格至6300元/噸左右,有的甚至預言將調到6400元/噸以上,由于7月上旬仍有一些企業在檢修,另外有的企業庫存量也不少,因此我估計7月份棉漿粕價格適當調高是必然趨勢,但要超過6400元/噸可能難度較大,中心價位會在6300元/噸左右。
粘膠短纖
6月份以來,國內粘膠短纖從6月初的11100元/噸上漲到12000元/噸,一個月內中心價位上漲了近900元/噸,最高價位已經到12200元/噸,并且銷售形勢仍相當不錯。應該說本次粘膠短纖價格的上漲與國內棉紡企業的囤貨有很大關系,供需關系的吃緊是本次行情上漲的直接動力,不少粘膠企業是因為“實在排不出貨來才適當提價”,可以想象粘膠短纖企業的利潤也比較可觀,但國內粘膠短纖企業后市不容樂觀,粘膠短纖見頂跡象已經顯現,簡述原因如下:
1、目前棉紡企業已經無利可圖。以常規品種30S人棉紗為例:目前市場上人棉紗的中心價位在14900元/噸左右,而粘膠短纖的中心價位在12000元/噸,算上成本比較低的小規模棉紡企業(5萬錠以下)3500元/噸的加工成本,則人棉紗每噸要虧400-500元/噸左右,因此現在很多棉紡廠囤貨加工都是不得已而為之,由于傳統的紡織淡季即將來臨,如果粘膠短纖價格再漲則勢必會打擊棉紡企業的積極性。
2、人棉布面料內銷開始萎縮。伴隨常現淡季和梅雨天氣來臨的影響,中國輕紡城近日面料市場總成交量再次下滑,以薄型花布下挫明顯,開始有逐步退出上半年銷售舞臺的跡象,其中市場主銷花布----人棉花布等,銷售總量已不足前期旺銷的一半。
3、估計7月中旬左右,隨著部分廠家檢修的完成,屆時粘膠短纖供應量增加,估計粘膠短纖行情會出現一些異動。
因此,從目前的形勢看,粘膠短纖價格已有見頂跡象,后市雖不排除小幅上漲的可能,但估計空間已經極小,相反高處不勝寒,跌價的風險倒是比較大,不宜盲目樂觀。
粘膠長絲
從上周開始廣東與浙江市場的粘膠長絲價格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跌,常規品種120D有光下跌幅度在500-800元/噸之間,其它品種也有不同程度的下跌,市場成交清淡是主要原因,另外少數廠家出口情況不如前期,庫存量開始增加也是一方面的原因,當然也有部分經銷商是因為擔心價格會進一步下跌開始拋貨,導致了市場價格開始走低。
浙江市場雖然有部分東北的喬絨訂單過來,但價格都比較低,由于粘膠長絲目前價格還比較高,生產企業加工積極性普遍不高,廣東市場除了250D略好銷外,其它規格很難動銷。
從行情后市看,無論廣東還是浙江都有已經到了人造絲下游產品的傳統淡季,雖然粘膠專業委員會已經開始準備7月份的價格檢查,但估計實際操作難度還是很大的。因為作為檢查組只能查到部分有發票的價格,但很難查到不開票的價格,而不開票的價格往往是比較低的。從另外一個層面上來說,作為粘膠企業各廠規模不一,質量有異,雖然實行了三檔限價,但各企業從中獲利程度不一樣,可能出的力也會不一樣,最后會影響到保價的效果。
我們認為作為粘膠長絲企業完全沒有必要為了眼前的一點市場份額而互相壓價,但到了市場淡季仍要一味挺價必然會有相當的壓力,其壓力除了清淡的市場成交量以外,還有一點如果操作不慎可能會有價格壟斷的嫌疑,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近日發布了《制止價格壟斷行為暫行規定》,其中規定下述行為屬價格壟斷行為:一是經營者之間通過協議、決議或者協調等串通方式操縱價格。二是經營者憑借市場支配地位,在向經銷商提供商品時強制限定其轉售價格。筆者在此絕無否定限產保價策略之意,限產保價在穩定市場避免惡性競爭方面發揮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但同時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作為一個企業,想回避競爭是不現實的,這個競爭除了服務、質量的競爭外,永遠都無法回避價格競爭這一最敏感也是最重要的市場策略,退一步講即使自己粘膠行業內部達成了默契暫時避開了正面的交鋒,那又如何避免與其它化纖產品的競爭呢?繡花線行業中人造絲的份額正被滌綸長絲日益蠶食就是一個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