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群體龐大,比較優勢明顯的輕紡產業崛起,到國際紡織品制造中心、國際紡織品貿易中心格局形成,中國輕紡城作為其中一個至關重要的節點,在紹興縣經濟版圖上揮灑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時代在前進,國際化、信息化潮起潮涌,紹興縣經濟正由一個新平臺向更高的目標跨跨,歷史功勛卓著,但由內到外仍停留在傳統專業市場業態的輕紡城,自然不甘落后,要與時俱進。于是,在一系列內外因的作用下,輕紡城隆重拉啟了發造升級、“脫胎換骨”的大幕。目前,就輕紡城改造升級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目標進度、政策原則等問題,專門走訪了紹興縣副縣長孟柏干。孟柏干說:紹興縣十一次黨代會、縣十二屆人大一次會議都明確提出,今后5年內,紹興縣要基本建成國際紡織品制造中心、國際紡織品貿易中心,而柯橋新縣城的性質定位是‘國際紡織中心、江南水鄉名城’。‘兩大中心’是國際紡織中心的具體表述,中國輕紡城是它的重要內容和載體,是它的商務大平臺。
孟柏干指出,這些年來,中國輕紡城在快速發展,繁榮興旺、貢獻巨大的同時,一些積累性的問題也日益顯現,如傳統落后的交易形式,相對偏小、格式單一的經營門店,物流、倉儲、中介、停車等配套服務設施不夠完善,違背市場規律的人為炒作而導致攤位租金過高,業主分散帶來的規劃管理不統一等,都與現代市場經營業態有距離,不能適應國際化、信息化的要求,成為市場持續發展的制約“瓶頸”。可以說,中國輕紡城發造升級、“脫胎換骨”,既是市場這只“無形的手”的內在要求,反映了廣大經營戶的共同意愿,同時也是政府這只“有形的手”努力“保持市場繁榮、提高市場品位”的有為之舉。
在談到市場發造的政策原則及目標進度時,孟柏干說,輕紡城改造升級總體規劃已通過專家評審,紹興縣委常委會、縣政府常務會議也討論通過了工作方案,總的原則是由政府“統一規劃,統一拆遷,商業用地以設置條件公開掛牌出讓的方式來確定業主,公共建設用地不出讓”。商業用地掛牌出讓的前置條件包括:必須是老市場總體規劃區內的輕紡專業市場業主;市場建成后產權不得分割轉讓;必須滿足政府拆遷政策及規劃建設要求等。改造升級總的計劃進度是在2-3年內完成,首期拆遷在今年10月份完成。發造中,涉及拆遷的建筑面積近15萬平方米,按照“誰家孩子誰家抱”的原則,分別由有關部門、單位和街道按時間進度要求,包干落實任務。孟柏干說,輕紡城發造升級,最主要的體現在功能結構、市場規模的調整上。屆時,市場將徹底改變傳統格局,經營形式改“攤位式”為“前店后司式”,形成公司化經營新模式,經營戶的數量半明顯減少,而他們的經營面積、檔次、規模將明顯擴大和提高,從而升級為一個集商品交易,樣品展示、信息匯聚,倉儲物流、科技與紡織文化于一體的國際性現代紡織貿易中心,在國際紡織中心的建設中發揮商務大平臺作用。“水漲船高”,預計到2010年,中國輕紡城的年交易額將達到700-800億元,其中外貿出口額為300億元,分別比現在增長3.5倍和3倍。同時,改造升級后的中國輕紡城,以巨大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為支撐,凸現其集城市景觀、功能于一體的紡織新的地位,成為柯橋這座“江南水鄉名城”的一道新風景。(蔣建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