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前5個月,上海口岸棉花進口出現反常激增。有關專家認為,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國棉花市場體系不夠健全,交易不夠規范,居高不下的棉價含有較多的非理性成份等問題,值得引起警惕。
據上海海關統計,1-5月,上海口岸共進口棉花10.4萬噸,比去年同
期猛增59倍,5月份更是創下棉花單月進口歷史新高,4.6萬噸進口同比增長139倍。其中,國有企業通過上海口岸進口棉花同比增長39.9倍,而去年同期并無進口的集體和私營企業進口量也分別達到3.05萬噸和0.2萬噸。去年1-5月,上海口岸從美國進口棉花數為零,今年已達8.76萬噸,
貝寧、多哥、埃及等非洲國家也成為上海口岸主要的棉花進口國。
海關專家分析認為,棉花進口猛增有其合理性:一是在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
織后出口前景看好的因素激勵下,作為傳統支柱產業的紡織工業進一步發展;二是我國棉花進口關稅降低,進口上升是必然趨勢。但應該看到,國內部分棉商為牟取更大利潤囤積惜售,是造成國內紡織企業紛紛將目光轉向進口棉的重要原因。
據了解,由于去年國內棉花生產出現減產,棉價自去年10月份以來一路上
漲。今年3月下旬與1月初相比,棉價漲幅達22%。一些棉商為了短期暴利而忽視長期市場效應,將棉花市場“拱手”讓給進口棉。
海關有關人員在提醒國內棉商在銷售策略上切勿“近視”的同時,也對下一
階段棉花市場作出預測:總體來看,近期國家發布政策,加大了庫存棉拋售、強制棉花限期銷售,國內棉商惜售心理受到沖擊;同時棉農種棉積極性因市場供應不足而提高,加之近期棉價過高抑制了國內一些棉紡企業用棉量,很可能帶動后市國內棉價下跌。但也應看到,國內棉價近期下調的空間不會很大。這一判斷主要出于兩方面考慮:我國紡織產業將隨紡織商品出口增加而繼續發展;受非典等因素影響,國內用棉大戶近兩三個月來與外商接觸減少,進口訂單有所下降,而國內新棉9月才能上市,棉花市場內外供應都是有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