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不足50人;2010年,1260人;2011年,5000人,以上數據,是凡客的自建物流子公司如風達官網披露的近幾年急劇擴張的情況。
近年來,人們把物流運送稱為“網購的最后一公里”,越來越多的電商開始自建物流,希望能掌控這個和買家直接接觸的環節。那么,如風達能助凡客吃下這“最后一公里”么?
狂飆的如風達
2008年,凡客的創始人陳年把跟著他一起打江山的“老臣”李紅義叫到辦公室談了一分鐘:“上海庫房被偷了,你別管庫房了,就去搞個快遞公司吧。”李紅義唰地白了臉,一句話沒說就走了出去。
對于李紅義來說,這無疑是被貶。不過,倉庫被偷,盡然不是自己的責任,但是說到底誰攤上這事都不好說。話說自己犯了錯誤,自然是要承受懲罰。于是,李紅義二話不說,拿著陳年批給他的10萬元,開始摸著石頭過河地創辦了如風達,并作為凡客的自有物流子公司。帶著幾十號人,李紅義披荊斬棘、一路血淚,其中的艱辛就不表了,而如風達的業績也一路狂飆,覆蓋了全國20多個城市,員工達5000余人。
2011年底,李紅義志得意滿地對媒體說道:“明年,如風達會繼續探索一些新的服務產品,如GPS定位系統等,提升凡客配送服務,也樹立快遞業標桿。”
言猶在耳,一年不到,這幾日便傳出消息——如風達快遞網絡原先覆蓋的26個城市將裁撤至6個,同時將裁員2000人,裁員比例高達50%。理想總是豐滿的,現實卻總是無比地骨感!
如風達難以承受之重
事實上,早在2008年之前,凡客就謀劃自建物流。因為凡客認為,在網購衣物鞋襪時,造成買家猶豫不決或者不愿下單的最大心理障礙就是,網購衣物摸不著試不了。而第三方物流即諸如“四通一達”等快遞公司是不可能提供這類服務的。而如風達作為凡客的自有物流則不同,可以免費提供“24小時送貨”、“30天內包郵費無償退換”、“當場試穿”等服務,不僅讓凡客在網購顧客中贏得良好的口碑,也為凡客帶來了超過50%的“回頭客”。在顧客就是上帝,一切以顧客為出發的當下語境之中,凡客的這些體驗式營銷本該值得在電商中大力推行。
然而,良好的客戶體驗背后,卻是如風達難以盈利的現實。
據悉,一家快遞公司必須每天至少承接35萬件業務才能盈虧持平,而凡客全站一天的訂購量也才十幾萬件,其中一部分收貨地址是在如風達尚未建立網點的地方,由第三方快遞公司承運,并且如風達作為凡客子公司,又不能承接凡客以外的業務。如此一來,如風達每天的運送量遠低于35萬件這個數值,虧損嚴重。
并且,如風達的物流成本已經成為母公司凡客沉重的負擔。凡客一份籌備上市的招股說明書顯示,2011年一張凡客的“典型”訂單,構成大致如下:客單價108元,產品成本71.5元,物流成本14.5元;分攤到其中的營銷成本26元,其它運營成本23元。而當地第三方配送費一單不超過7元。而在此時,質疑凡客高庫存、虧損額加大的聲音也如影隨行,使得凡客坐如針氈。
燒錢不是你想燒就能燒
就在如風達撤了絕大部分網點、裁了一半員工的同時,凡客CEO陳年拜訪了蘇寧易購的總部。彼時,正是那場著名的電商大戰如火如荼之際。有人說,陳年在此時拜訪蘇寧,如同當當網CEO李國慶結盟國美電器網上商城一樣,都是因為京東商城共同的敵人走到一起。也有人說,陳年是打算徹底放棄如風達,轉而尋求與蘇寧自有物流的合作。
無論是尋求合作,還是結盟對抗京東,相信我們都會注意到一個事實:京東幾乎是所有擁有自有物流的B2C網站中最不為物流問題頭疼的。京東的CEO劉強東還公開表示,3年內京東商城將投資100億元用于物流建設。此外,還考慮在未來5年內,投資200億~300億元在北京、上海、廣州、成都四個城市自建物流。
有人算過一筆賬,自建物流的前期成本投入很高。一般來說,從物流基地租來的“毛坯房”是每天需要花費0.8~1塊錢一平方米。而如果物流企業使用自動化傳送帶,那么一條傳送帶需要400萬左右,再加上貨架的資金投入,那么建設1萬平米的倉,固定成本支出在600萬元。如果再加上IT系統、降溫、電纜,那么1萬平米的倉,可能需要1000萬元。而且,在實際配送過程中,如果一個貨單投了兩三次才投遞成功,或者出現買家拒收貨品的情況,物流成本會更高。
當然,從長遠來看,自建倉儲、自建物流的成本未必一直高于第三方快遞公司,畢竟自有物流體系建成后,這部分開支就成為了固定資產,其邊際成本將逐漸降低。而且電商自己掌控住被稱為“網購的最后一公里”的物流環節,也有利于提升用戶口碑,這本身是一件雙贏的好事。但是,必須看到,沉重的物流成本支出,在配送體系、物流基地建設、運輸管理等投入都需要大量的資金。財大氣粗如京東者,當然不懼燒錢擴張自有物流。而燒不起錢的電商們,不妨考慮對于好做、并且快速提升用戶體驗的單子自己來做,將那些復雜、單件投遞成本較高的單子,交給第三方物流。(科幻星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