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是第五個中國品牌日,就在這一天,一場國內服裝界盛會在于都拉開帷幕,數百名中國服裝行業優質品牌企業代表、供應鏈制造商、服裝院校專家學者齊聚于都FDC時尚產業綜合體,召開2021中國服裝論壇高端制造與設計協同創新峰會,以“高質量制造 品牌再出發”為主題,圍繞新時期服裝產業的高質量發展與動力變革,深入探討如何全面提升服裝產業核心創新能力、持續發展能力和資源配置能力,匯聚品牌與制造力量共同推動服裝產業在“十四五”開局之年邁出新氣象、見到新成效。
中國服裝論壇高端制造與設計協同創新峰會已是第二次選擇在于都召開,熟悉于都紡織服裝產業發展的業界嘉賓覺得理所應當,初次來到于都的服裝界企業家則帶著幾分意外與驚喜。在于都這片紅土上,紡織服裝產業的發展緣何能夠吸引越來越多業界目光的聚焦?服裝企業家們又是如何看待于都紡織服裝產業發展的呢?記者嘗試透過在于都召開的這場峰會窺探一二。
一顆新星
“我們看到,近年來于都緊緊抓住高質量制造這一產業重要的一環,協同中端品牌打造數字化、柔性化供應鏈,構建高質量產業配套體系和全新的產業生態,不僅重新定義著數字經濟時代高質量的制造、推動著制造品牌和區域品牌的協同發展,也為產業的渠道創新和商業模式的創新展現出更多的可能和空間。”對于于都紡織服裝產業的發展,已經不是第一次來到于都的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 中國服裝協會會長陳大鵬這樣說道,“在這里我們看到了中國縣域經濟向高質量發展的一個鮮活的縮影,也看到紅色精神在當代傳承的力量。”
近年來,于都縣將紡織服裝作為首位產業首位推進,圍繞助鏈、強鏈、補鏈、引鏈建設產業研究院、服裝學校、監測中心、水洗產業園等十大公共服務平臺,紡織服裝產業蓬勃發展,縣內各類紡織服裝企業近3000家,其中規上企業107家,去年全行業產值實現525億元。
于都先后獲評中國品牌服裝制造名城、全國紡織服裝十大特色產業集群、全國紡織服裝外貿轉型基地、全國紡織產業轉移示范園區。深圳贏家服飾集團、廣州匯美集團(脈動)、深圳華絲服裝、浙江華鼎集團、上海日播時尚集團等龍頭企業紛紛落戶于都,引進的主要品牌73個,ODM品牌256個,形成了“眾星捧月、星羅棋布”的良好發展態勢,并持續帶動上下游企業向于都集聚。
猶如一顆新星,于都紡織服裝產業散發出愈發耀眼的光芒,吸引著業界的目光。武漢紡織大學教授易長海在峰會上說道:“目前武漢紡織大學于都牛仔研究院正在積極籌建中,為什么武漢紡織大學有熱情在于都建一個牛仔研究院,因為于都未來可能是我們中國牛仔的第七個重要集群基地。”
在參觀于都服裝企業后,華服坊(杭州)文化創意有限公司總經理葉曉光說:“這次參觀了好幾家于都的服裝企業,看到于都的服裝企業從傳統生產到現在的智能生產,協同創新,品質化提升的改進,有著非常高效的變化,深受啟發。”
首次來到于都的GLORIA歌莉婭創始人胡啟明則表示:“初次到于都來,能感覺到于都發展紡織服裝產業的氛圍非常不錯,通過這次峰會,也讓大家更加堅定了做服裝的信心,我也希望能在于都找到合適的合作機會。”
一片熱土
“2017年我來到于都,當時是考察園區的建設進度,2019年,脈動智能制造時尚產業園就實現了開業,現在整個園區有1000名工人,去年產值達4個億。”匯美集團董事長、茵曼品牌創始人方建華介紹說,“因為有過在內地投資失敗的教訓,當時來于都投資,我特別謹慎,因為再失敗我可能就爬不起來。兩年多來,脈動智能制造時尚產業園已經達到了我當初預想的目的,我們還把原有的全國各地優秀的供應商集結起來,形成各個工廠,繡花、印花也都集結到了我們的產業園。”
隨著脈動智能制造時尚產業園的穩步發展壯大,方建華已經從一名來于都的謹慎投資者,變成了于都紡織服裝產業的推介者和產業發展的推動者。“我現在看到的是,國內服裝企業紛紛前來于都,不來于都都覺得少了什么,我覺得這就是服裝界出現的‘于都現象’,非常了不起。”方建華如是說。
投資商認可的背后,是于都縣多年來堅持發展紡織服裝產業的不懈努力。該縣為服裝產業制定專門規劃和“服裝十條”政策,全縣干群對服裝產業作為首位產業形成高度認同,并以縣人大決議的形式通過了《關于推進全縣紡織服裝首位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決定》。為解決好項目建設、企業發展中遇到的難題,該縣在園區設立企業服務大廳,建立起“店小二”服務機制,探索并實施干部到企業掛職鍛煉模式,為企業提供“保姆式“媽媽式”服務。園區發展平臺穩步建設完善,根據行業特點建設的標準廠房解決企業項目發展場所問題,FDC面輔料圖書館正式投入使用,水洗產業園年底可投入使用,梧桐臺于都公司已完成注冊開始運營。該縣還積極打造工業旅游路線,構建“工廠旅游”新業態,目前已有贏家時裝、脈動智造茵蔓生活館、日播智尚等22家企業加入于都工業旅游路線,結合于都紅色文化和綠色資源,形成了以“紅色游、生態游、時尚游”為主的全域旅游新格局。
“我欣喜地看到于都在配套過程當中是有一個服裝學校的,這個學校是一個培訓基地,這也是不斷有輸入人員的可持續的概念。”談及企業發展必不可少的人才要素時,出席峰會的LangerChen朗格陳創始人及總經理陳君梅如是說。在于都,除了配套建設起服裝學院,為當地紡織服裝企業不斷輸入人才,還因地制宜出臺了一系列穩工穩崗就業補貼政策,每年為園區重點企業招工1萬人以上,確保企業用工需求。
新的征程
“數字化的時代會整體上重塑我們整個產品服務走向智能化、生產模式走向智能化,對于整個鏈條和品牌來講更重要是推動了我們的運營模式、商業決策、供應鏈庫存周轉和訂單都走向了決策的智能化。”在服裝柔性供應鏈的數字化協同主題分享中,森馬集團供應鏈總經理周榮星不無期待地說,“于都這樣一個高端智能制造的基地更應該看到市場和技術的雙輪驅動,滿足到品牌、消費者,滿足到柔性供應鏈的需求,從產品的設計、產品的生產去真正用到消費數據來驅動產生我們柔性的智能制造的價值。”
業界有期待,于都在行動。圍繞打造“技術好、成本低、反應快、品類全、服務優”的彈性供應鏈基地目標,針對縣內供應鏈企業現狀,于都縣在去年提出并實施了“核心工廠+衛星工廠”模式,目前已初步完成羽絨單品和牛仔各1家核心工廠的建設,正在總結“核心工廠+衛星工廠”的數字化解決方案,待成熟后,將全面推動具備成為核心工廠基礎的近百家供應鏈企業和近3000家小微企業,實現智能化、數字化升級,建設具有于都特色的數字化彈性供應鏈基地,為品牌企業提供優質的B2B服務。
新長征,再出發。對于都紡織服裝產業而言,實現高質量發展,就是新長征。為走好紡織服裝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新長征,于都縣正積極推進紡織服裝產業由傳統加工向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力爭2021年建成10家至12家核心工廠、300家衛星工廠,3年內打造30家核心工廠、800家衛星工廠,著力把于都打造成為具有強大彈性智造能力和國內外品牌訂單承接能力的供應鏈基地;計劃年內新增培訓300家小微服裝企業并納入“小微企業成長計劃”,建設200家智能工廠、數字車間,組建于都紡織服裝大數據中心,建立人力資源數據庫;重點抓好面輔料市場、線上線下成衣市場、電商(跨境)市場、智慧物流、人力資源等核心平臺建設;設立5億元產業發展基金,支持企業擴大生產規模,提升智造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