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陽產業”迎朝陽
康平納印染工廠的重生之路
走進山東康平納集團有限公司的筒子紗染色車間,并不見幾個工人,摁下控制室的一個按鈕,整個印染生產線就都完成了。機械手有節奏地穿行不休,染色完成的筒子紗被整齊地擺放在架子上。
在新舊動能轉換的背景下,紡織印染行業往往因為“自動化程度低、染色穩定性差、高能耗高排放”趨于衰落,而這間位于泰安市的印染工廠,卻以“高科技、低成本、低能耗”的招牌屹立不倒。
“夕陽產業”何以迎接朝陽?康平納用十余年的時間詮釋了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之路。
工藝創新驅動裝備技術創新
“一次出國考察,讓我深感紡機與國外的差距!”康平納董事長陳隊范由衷地感慨,“設備工藝的先進與否對下游產品質量的影響太大了,必須更新裝備,才能提升毛紡織產品的質量和檔次。”
以“紗線獨大”為代表的產業鏈前端同質過剩,以“印染短板”為代表的產業鏈中間發展滯后,以“服裝、家紡、產業用規模弱小”為代表的產業鏈終端有效供給不足,是制約我省紡織服裝產業發展的三大突出問題。傳統的印染技術耗能高、耗水大、污染重,導致山東省印染行業多年來無法取得“量”的擴大和“質”的提升。
如何突破紡織業的瓶頸?康平納集團堅持“工藝創新驅動裝備技術創新”理念,先后與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中科院自動化所、機械科學研究總院、山東大學等科研院校合作,將機械行業的先進技術應用于紡織工業,實現跨界融合集成創新,真正做到產品工藝與設備工藝、紡織工藝與智能裝備的有機融合,成為工藝創新驅動裝備技術創新的成功典范。
印染技術創新捧得國家一等獎
整個康平納工廠全自動化流水線上,只有三兩個工人在巡檢設備,這樣的成果得益于康平納的“筒子紗數字化自動染色成套技術與裝備”。
歷經10余年產學研合作,累計投入10多億元,康平納研發出自動化染色機、粉狀助劑自動配送技術及裝備、筒子紗高效脫水、節能烘干和自動裝卸及精準輸送技術與裝備等23種數控染色裝備,解決了筒子紗染色工藝過程由依靠人工經驗到工藝數字化、智能化的技術難題,實現了全流程染色生產自動化。
創新后的智能染色工廠,染色一次性合格率98%以上,提高生產效率28%,減少用工80%,與國家行業標準相比,噸紗70%、節電45%、節約蒸汽58%、減少污水排放68%,推動了行業節能減排和轉型升級,在紡織印染行業起到良好的推廣應用和示范效應。
模式共享讓產業更“智慧”
沒有絕對的夕陽產業,只有夕陽思維。經歷改革的“陣痛”后,康平納集團不僅實現了“鳳凰涅槃”,也將為整個產業戴上了“智慧”的帽子。
以康平納智能染色示范工廠為載體,山東省建設了1個集協同創新、創意設計、定制交易、市場共享等功能于一體的智能云平臺,在棗莊、聊城等7個地區建設了7個分布式智能綠色印染園區,形成“1+7”區域性共享工廠建設體系。
“1+7”區域性共享工廠體系建設項目總投資約100億元,全部達產后,預計年新增銷售收入220億元、節水6800萬噸、減排6400萬噸,節能64萬噸標準煤,帶動全省紡織上下游產業增收1000億元以上,為山東省紡織服裝產業新舊動能轉換和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力支撐。
為實現50個區域性智能染色共享工廠的協同創新、遠程管控,康平納還與浙江大學山東工業技術研究院聯合共建“紡織印染智能云平臺實驗室”,共同研究和探索工業大數據、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前沿技術在紡織業的應用,實現智能染色共享工廠精細化生產管理、智能物流管理、協同設計、市場共享,從而適應市場的快速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