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新時代的起點,迎著改革開放的春風,中國市場經濟發展續寫新篇章,對棉花行業和棉花期貨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目標價格改革和收儲政策需要不斷完善優化,國際貿易秩序面臨大調整大變革,穩外貿、穩投資、穩預期工作困難增加,阻礙棉花和紡織行業高質量發展的不確定因素較多。在這樣的背景下,因改革而生的棉花期貨,也將因改革深化而更“美”,在服務棉花和紡織行業健康發展方面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棉花期現貨市場保持生命活力需要依靠改革,改革能夠有針對性地解決市場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推動棉花行業提質增效。
將棉花期貨價格納入市場價格采集體系,完善目標價格補貼政策。當前的目標價格補貼政策執行周期為2017—2019年,現行的補貼分兩次發放,分別于當年11月份和次年2月份進行撥付,在此期間的現貨市場采集價格將直接影響棉農收到的補貼額度。期貨市場具有價格發現功能,如果將棉花期貨價格納入市場價格采集體系,有助于提高采價的透明度,便于棉農分析計算植棉收益和不同農作物間的比較收益關系,及時根據市場情況調整農產品(000061)種植結構,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建立健全銀期互通機制,提高金融市場服務實體經濟能力。期貨市場已經成為涉棉企業管理風險的主渠道,越來越多的棉花實體企業通過期貨市場開展套期保值和質押融資。目前,農發行貸款是新疆軋花廠經營的血脈,占收購資金份額的60%—70%。然而,農發行要求使用農發行貸款的棉花收購企業必須在注冊倉單前還清對應批次貨物的農發行貸款,才能進入交割倉庫注冊倉單。市場人士建議相關部門基于涉棉企業套期保值情況,完善對相關企業的貸款審批體系,解決棉花經營企業參與期貨市場遇到的困難,提升金融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
大力推廣市場化農產品補貼模式,繼續擴大優化“保險+期貨”試點。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要求,“穩步擴大‘保險+期貨’試點,探索‘訂單農業+保險+期貨(權)’試點”。記者了解到,鄭商所將貫徹落實一號文件精神,繼續擴大“保險+期貨”試點范圍和數量,注重優化試點執行方案,探索更優的市場化補貼機制,全面提升“保險+期貨”試點工作質量和效率。同時,讓更多政府和市場的力量推動“保險+期貨”的深入開展。
提高我國棉花期貨對外開放程度。我國是世界第一大棉花消費國和第二大產棉國,然而,國際棉花貿易通常以美國ICE棉花期貨價格為基準,我國對國際棉花的定價議價能力與國際市場地位還不匹配。另外,我國棉花期貨對外開放程度不高,棉花期貨暫不允許境外投資者交易。產業人士建議,建立支撐棉花期貨國際化的制度機制,推動棉花期貨引入境外投資者工作。全面盤活棉紗期貨,在棉紗期貨具備一定流動性基礎后,探索開展進口紗交割和境外交割業務。
通過一系列主動求變求新,市場各方有望看到更加高效的功能發揮、更加開放的市場體系和更加完善的交易制度,將有效提升棉花行業韌性,提高行業運行效率,增強應對各類風險的能力,為棉花行業發展創造更好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