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欽北區大寺鎮屯妙村委新灘村,村民黃智榮在自家的蠶房里喂養桑蠶,白色的桑蠶交織在一起,仿佛形成了一片白色的地毯。
幾年前,因為濃濃的故鄉情懷,黃智榮懷揣帶領村民共同致富的夢想,毅然回鄉創建種桑養蠶示范基地,從此,他便與桑蠶結下了不解之緣,也在努力走出一條鄉村特色產業振興之路。
桑蠶雖小口吐“金絲”
近日,記者走進欽北區大寺鎮屯妙村委新灘村的一處桑蠶養殖基地,看到整個蠶房占地1200多平方米。工人們正忙著用桑葉給蠶寶寶喂食,70萬只蠶在地面上蠕動著,不斷發出咬食桑葉的“沙沙”聲。經過10余天的養殖,蠶寶寶即將上蔟產繭。
該基地負責人黃智榮高興地給記者算起了細賬:每個月能出兩批蠶繭,一張蠶蛋能產出近100公斤蠶繭,按照目前每公斤蠶繭50元的收購價,除去成本和人工等開支,一張蠶蛋純收入1600元左右。市場價高的時候,每公斤蠶繭可賣到60~65元,經濟效益十分可觀。桑蠶吐出的蠶絲,真正成為了身價倍漲的“金絲”。
欽北區大寺鎮素有種桑養蠶的傳統,但由于養殖規模小、蠶繭銷路不暢、養蠶產量低、收入不高等原因,蠶農逐漸放棄了種桑養蠶,改種其它農作物或外出務工。黃智榮發現村里耕地撂荒現象日益嚴重,造成了耕地資源的極大浪費。在他看來,種桑養蠶投資小、周期短、見效快、風險小。2017年,他就有了發展種桑養蠶產業的念頭,但從事木材生意的他一開始不懂養蠶技術,于是他先后到河池、防城等地參觀學習養蠶技術,看到了規模化養蠶的成效,更加堅定了發展種桑養蠶產業的決心。前段時間,他利用閑置的豬舍改造成了蠶房,蠶寶寶長勢良好,下一步還將擴大養殖規模。黃智榮說:“萬事開頭難,學到了技術,才能帶動產業發展。”
種桑養蠶是一門技術含量比較高的行業。在規模化之后,隨著養蠶設備不斷更新,以前的養蠶老辦法已不適應新形勢了。從基地建立那天起,黃智榮就注重技術和人才的引進,為發展種桑養蠶產業保駕護航。
輻射群眾共同致富
2018年,黃智榮成立了大寺鎮雙贏桑蠶種養專業合作社,通過村集體70萬扶貧資金等資金支持,承包14公頃土地打造種桑養蠶示范基地,目前蠶桑長勢良好。黃智榮說,他非常愿意將技術手把手教給農戶,并保證農戶的銷路。目前,已經有不少村民表現出了種養意愿,相信以后會有更多的村民加入種桑養蠶產業,走上產業脫貧致富之路。
黃智榮表示,他計劃在2020年把種桑養蠶產業輻射到大直鎮、那蒙鎮、貴臺鎮、小董鎮等鄉鎮,帶動周邊群眾共同發展桑蠶產業。后期他還將規劃建設抽絲廠,真正實現一條龍生產。“我要緊緊抓住蠶桑產業的發展機遇,努力創建出自己的特色蠶桑品牌,推動鄉村振興。”黃智榮信心滿滿地說。
欽北區大寺鎮副鎮長林華麗表示,鄉村振興核心在人,他們將為創業人才創造良好的服務環境,齊心協力為鄉村振興作出貢獻,讓農村更美,農民更富,農業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