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服裝產業很“老”,最早可以追溯到遠古時期古人類采用獸皮、樹葉自制的服裝,遮身蔽體這一舉動在人類文明進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歷史意義;另一方面,它又很“潮”,是網絡電商最早銷售的品類之一,根據畢馬威發布的研究結果,紡織服裝在2016年以21%的交易貢獻成為互聯網零售的第一大品類。
目前,紡織服裝行業整體發展已經相對成熟,主要賽道已跑出眾多上市公司,新的機會點主要集中在細分賽道。如何持續打造爆款、降低庫存、控制成本、提升附加值,則是新興品牌機會點所在。
經歷了庫存壓力的洗牌之后,2017年,紡織服裝行業整體復蘇,適逢國潮風起,為新興品牌提供了很多新機會。國潮背后,其實是新時代消費理念的更迭,具體到服裝設計、生產、銷售等產業鏈維度,國潮風下的紡織服裝行業會演變出哪些新的變化呢?
2017年,“國潮”這一概念正式進入大眾視野,但品牌和媒體對“國潮”概念詮釋眾多,并無統一的定義,總體來說,大致可以概括為兩個維度:中國風+中國品牌。
消費端:國產品牌接受度提升
根據《2018年中國消費者對國產品牌的好感度調查報告》顯示,84.4%的受訪者對國產品牌的總體印象變好,國產品牌正面印象得到提升;75.8%的受訪者2018年增加了對國產品牌的消費,比2017年上升了1.5%,比2016年上升了14.8%,消費者購買量增加。
品牌端:強化設計應對個性化需求
國產知名大品牌開始注重自主設計,強調中國元素的設計與再造,助推“國潮”。李寧、波司登先后用中國風設計,登陸紐約時裝周;安踏、太平鳥、海瀾之家紛紛主打國潮時尚新款,吸引年輕一代。
目前引領國潮風尚的多為運動品牌,運動服裝在年輕消費群體中迅速升溫。艾媒咨詢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運動鞋服市場線下渠道銷售額分別為465億元、增長12%;線上渠道銷售額144億元,增長8%。此外,小眾服裝,如“古風”服裝維持高速增長,已成為Z世代新潮。街頭巷尾隨處都能看見身著古風服裝的Z世代,古風服裝大有邁向常服的趨勢。
機會點1運動服裝
中國運動服裝市場快速成長,增速遙遙領先。2018年中國運動服裝市場超400億美元,同比增長近20%,增速自2014年來不斷加快;服裝消費結構發生改變,2018年運動服裝占整體服裝消費比重攀升至12.8%,而在2013年僅8.8%。
運動服裝的消費者年齡分布與國潮風消費人群重合度很高!2019運動服飾行業消費者洞察》發現,消費人群以90后和95后居多,其中35歲以下人群占比近9成。Z世代,已經成為互聯網和新品牌的主力消費人群。Z世代的線上付費習慣、網絡依賴、積極消費、文化自信、注重標簽和興趣等特征,都給新品牌帶來巨大機遇。
時尚運動服裝已成推動快速增長的重要品類。當前對運動服裝的要求,不再僅僅滿足于功能性,而是強調功能性與時尚設計的結合。代表品牌有Particle Fever粒子狂熱等,它們將科技功能性與時尚元素結合,并從生產、設計、理念到文化多方面融合,重新定義國產標簽。
機會點2中性風服裝
中性風成為近年來服裝消費的新趨勢,服裝行業去性別化的特征已開始出現。從服裝產業鏈角度,無性別服裝,可謂一種新“品類”的突破。它開創了中性版型,男女同款,實現SKU的減少,降低庫存和成本。
女性越來越酷,男性越來越精致。根據阿里平臺的銷售數據顯示,2019年以來女性購買西裝的人數比率已大幅超越男性,而男性對于透視裝、蕾絲等詞匯的搜索量也有了較高增幅。在女裝搜索關鍵詞中,“寬松”成為了常見詞;男裝搜索的常見詞則為“潮”。
機會點3小眾服裝
個性當道,更多年輕人傾向于用小眾服裝去展現自己的個性。小眾服裝主要包括Lolita、漢服、JK制服等。
國潮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古風服裝的盛行,漢服是古風服裝最熱門的選擇之一。天貓《2018漢服消費人群報告》中顯示,2018年購買漢服人數同比增長92%,漢服市場的總體主體消費人群已超200萬。公開數據顯示,產業總規模約為10.9億元。
小眾服裝的消費者有較強的身份認同和歸屬感,數據顯示,2019年全球漢服文化社團高達2000多家,相比2017年的1300多家,兩年間增長達46%。小眾服裝用戶圈層化,其粘性更大,容易產生復購。
漢服商家數量持續增多。漢服資訊數據顯示,2018年淘寶店正常運營的漢服商家已達815家,比2017年增長24.43%。
依托于國貨品牌力和產品力提升而興起的國潮風,無疑給服裝行業注入新的設計主題和靈感。將國潮設計與三大痛點的解決相結合,預計當下服裝行業將迎來三大機會賽道:運動服裝、無性別服裝及小眾/國風服裝。
伴隨一級市場投融資環境的進一步成熟和中后期投融資項目的增多,紡織服裝行業將有望迎來一批新的獨角獸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