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公共政策顧問公司Demographia剛發表一年一度的環球房屋負擔能力調查報告,在81個人口百萬以上的大城市中,香港再度以第81位的排名,蟬聯全球置業最難城市(排名越后置業難度越高)。
調查發現,以樓價中位數對家庭年收入中位數比率為準,香港以13.5倍壓倒排名80(置業第二難)的溫哥華(9.5倍)和第79位的悉尼(8.3倍),成為以負擔能力計算全球樓價最“貴”的大都會。
港樓貴絕全球
對飽受高樓價之苦的香港“無殼族”而言,調查顯示的樓價對收入中位數比率,似未能完全反映此地“寸土寸金”的實況。Demographia并沒有說明數據出處,樓價和家庭年收入兩個中位數取自哪些機構的統計,報告中未見獨立交代。然而,從香港2011年人口普查結果可見,所有家庭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為2.02萬港元,一年即為24.24萬港元;將此數乘以13.5,樓價便是327萬港元了。這個數字跟本地報章“400萬市區私樓‘絕跡’”之說,頗有出入。媒體或許有夸大其詞之嫌,但Demographia以負擔能力為比較基準的調查(截至2012年第三季末),已足彰顯港樓貴絕全球。
在錢幣的另一面,置業難衍生天文數字的“磚頭”財富,遠的不說,單從《福布斯》雜志最新公布的香港五十大財閥中,與地產扯上關系的占近一半,而香港以外的世界富豪,位居前列者無一跟地產沾得上邊;“土”與“財”在香港之密不可分,清楚不過。
Demographia的報告和《福布斯》的富豪榜,除了把香港成也磚頭敗也磚頭的事實凸顯出來之外,老畢認為還有一個具啟發性且有趣的發現:以接近600億美元身家高踞《福布斯》富豪榜首位的Zara老板奧提加(Amancio Ortega),以及從2009年起稱雄日本、成為該國首富的UNIQLO(優衣庫)創辦人柳井正,皆全心全意經營衣食住行中的“衣”這一部分。二人都憑著一手建立的時裝品牌,富甲一方以至全球。
香港地產業得天獨厚,財富向發展商傾斜,乃天時地利下的必然結果,但這并不代表香港并無以其他產業出人頭地的創業家。就以柳井正和奧提加賴以一登龍門的時裝零售為例,黎智英年代的佐丹奴、邢李源時代的思捷,不也曾風光無限、成為一眾競爭的模仿對象嗎?
首富成功之秘
據近日報道,UNIQLO母公司Fast Retailing有意把這家休閑服飾連鎖店在港分拆上市,以什么形式掛牌雖未有最終定案,但今年內成事的機會顯然不低。
一家企業脫穎而出、創辦人揚名立萬,圍繞其成功之道的分析必然應運而生,昔日的戴爾[微博]、今日的Zara,無不如此。UNIQLO產品簡約中見個性、色彩研發別具一功、對員工態度以至衣物折疊技巧一絲不茍,這一切優點,不少人現在都能如數家珍。
在老畢看來,UNIQLO最與眾不同之處,并非任何成功企業皆經歷過的銷售和盈利持續高增長,而是其創辦人柳井正毋懼挫折、擁抱失敗的精神。這從他的自傳以《一勝九敗》(One Win, Nine Losses)為名,其人生態度不已十分明顯了嗎?
“失敗乃成功之母”這句老掉了牙的話,知易行難,但柳井正從錯誤中汲取教訓、在哪里跌倒便從哪里爬起來的精神,在UNIQLO拓展國際市場先苦后甜的經驗,足可窺一斑而知全豹。
UNIQLO在日本的發展,時至世紀轉折已近飽和,該品牌推出的某些服裝,年銷量達到2600萬件。以日本人口約1.2億計算,不足五個人中便有一人著其服。
柳井正于2001年作出UNIQLO海外擴張的第一擊,在英國開設二十一家分店,繼而跨越大西洋(10.20,0.02,0.20%),于美國也開了三家。英國UNIQLO大都選址市郊,店面不大占地不多;美國分店更一律開設于新澤西州商場之內。不出五年,美國三店悉數關門大吉,英國分店的結業比例亦相當高。UNIQLO初試啼聲進軍海外,四字記之曰:一敗涂地。
這次挫折非但未有磨滅柳井正的雄心,反而激發他思考失敗的原因。2005年,UNIQLO啟動海外擴張第二擊,但與第一擊全然相反,柳井正舍棄市郊設店的策略,改為主打五大洲主要城市人氣旺盛的血拼熱點。皇天不負有心人,這番努力為UNIQLO一雪前恥,柳井正打了漂亮的一仗。
成功方程式既已在手,UNIQLO下一步當會在已開放予外商獨資經營的內地服裝零售市場大展拳腳。這個東瀛品牌能否在競爭者無數的內地休閑服市場殺出重圍,重演在紐約甚至香港的成功,有待事實證明。然而,以柳井正的性格,大不了跌倒再試、屢敗屢戰。這種“蠻勁”與斗志,也許正是不復當年勇的香港人今日最需要的。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香港,以時裝零售闖出名堂的企業,大家第一時間想到的應是佐丹奴和思捷。
黎智英過去十多二十年全情投入傳媒王國發展、邢李源亦早已不插手思捷的營運管理。佐丹奴和思捷今時今日雖然都由身經百戰的專業團隊打理,但管理層未必具備創辦人的野心和氣魄,情況一如喬布斯去世后的蘋果。思捷、佐丹奴雖仍健在,但與Zara、UNIQLO這些由年紀漸大霸氣卻不減的創辦人親自主政的品牌相比, “香港雙寶”多少有點像失了靈魂的軀殼了。(21世紀經濟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