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江澤民在一次講話中指出“雷鋒精神實質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了人民事業無私奉獻。”隨后,學雷鋒活動重點轉移到了“在崗位上體現出奉獻精神”。在那個時代,先后涌現出不少像李素麗、徐虎這樣在平凡崗位上做出成績和貢獻的“勞動模范”,他們成為了“雷鋒精神”的接力者。
現任桂林溢達紡織有限公司一家分廠主管的余衛紅,是從那個年代走過來的“勞模”。她17歲入行,18歲創下單位細紗全項最好紀錄,24歲就榮獲“全國勞動模范”稱號,被譽為“桂林最年輕的全國勞模”。
余衛紅出生于1976年。1991年,15歲的她進入原桂林棉紡廠技工學校學技術,兩年后分到工廠車間成為一名細紗擋車工。初下車間時,余衛紅和所有新工友一樣,測評不及格,手指還被紡線勒出條條血痕。“當時不少人都覺得這份工作又苦又累還要三班倒,有了想放棄的念頭。”她耐著性子堅持下來,每天除了工作8小時,上班前后還要加練一兩小時的基本功,工作狀態漸入佳境,入廠第3個月就能獨立擋車了。
憑著這股精神和日漸熟練的技術,余衛紅在各類操作技術比賽中嶄露頭角,成了廠里的業務標兵,如今她仍保持著廠里歷屆操作運動會細紗全項的最好成績。24歲時,她被評為2000年全國勞動模范。
余衛紅回憶說,她剛參加工作那個年代,學習雷鋒精神、樂于奉獻、愛崗敬業的氛圍十分濃厚,廠里的宣傳欄全是這方面的內容,廠里還經常組織各種技能比賽,提高職工的工作積極性。“那時的人覺得既然干一行,就要愛一行。既來之則安之。”正是這種愛崗敬業的精神激勵著余衛紅做出不俗的成績。
如今,余衛紅從生產一線轉為做管理工作。雖然不在一線,但她仍然在技術方面起帶頭作用,通過傳、幫、帶把自己的技術教給更多的人。“以前是一人拼搏,現在換到了管理崗位,得帶著一個團隊共同奮進,吃苦耐勞已經不夠,還需要為團隊奉獻的精神。”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