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貿易報
海關總署12月7日發布的數據顯示,我國外貿進出口延續平穩增長態勢,今年前11個月外貿規模已超過去年全年水平。據統計,前11個月,我國外貿進出口總值超35.39萬億元,同比增長22%,其中出口19.58萬億元,同比增長21.8%;進口15.81萬億元,同比增長22.2%。貿易順差3.77萬億元,同比增加20.1%。如果按美元計價,進出口總值5.47萬億美元,同比增長31.3%,不僅超過了去年全年,更提前達成了《“十四五”商務發展規劃》提出的“到2025年貨物貿易規模達到5.1萬億美元”的預期目標。
11月當月,我國進出口總值3.72萬億元,同比增長20.5%。其中,出口2.09萬億元,同比增長16.6%,增速較上月雖有所回落,但仍在高位運行;進口1.63萬億元,同比增長26%,創今年以來新高;貿易順差4606.8億元,同比減少7.7%。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經濟研究部副部長劉向東表示,今年外貿形勢延續向好勢頭,與全球經濟復蘇回暖有關,在需求恢復的情況下,中國率先控制住疫情,有效地穩定了產業鏈供應鏈,特別是外貿企業通過數字化轉型發展新興貿易業態,解決疫情造成的供需對接不暢,從而為世界的需求提供了更多支持,表現為外貿增長保持超預期情況。除此之外,我國繼續實施六穩六保政策,在穩外貿、穩外資等方面的政策見效落地,也有效推動外貿形勢繼續向好發展。
中國農業大學國際經濟研究所所長、教授李春頂認為,中國制造的競爭力強,尤其是我國近年在外貿轉型升級、科技創新上的發展,以及不斷擴大對外開放政策措施的發力,自由貿易試驗區、區域貿易協定和擴大進口系列措施,都有利于外貿的發展。此外,國外的積極財政政策、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帶來了需求的擴張以及通貨膨脹,抬高了物價,也助推了外貿額的增長。
從貿易方式看,前11個月我國一般貿易進出口21.81萬億元,同比增長25.2%,占我外貿總值的61.6%,比去年同期提升1.6個百分點。同期,加工貿易進出口7.64萬億元,增長11%,占21.6%,下滑2.1個百分點。
“前11個月,我國以保稅物流方式進出口4.44萬億元,增長28.5%。其中,以跨境電商等為代表的新興貿易業態蓬勃發展,推動了貿易方式和結構的進一步優化。”海關總署統計分析司司長李魁文說。
從市場主體看,民營企業進出口增速最快、比重提升。前11個月,民營企業進出口17.15萬億元,同比增長27.8%,占中國外貿總值的48.5%,比去年同期提升2.2個百分點。同期,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12.72萬億元,同比增長13.1%,占中國外貿總值的36%。此外,國有企業進出口5.39萬億元,同比增長27.3%,占中國外貿總值的15.2%。
李魁文說,今年以來,我國外貿企業的活力和內生動力持續顯現,有力支撐了外貿進出口增長。同時我國多元化的外貿發展,也為保障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推動世界經濟復蘇作出了重要貢獻。
從商品結構看,我國機電產品、高新技術產品等出口表現搶眼。前11個月,我國機電產品出口11.55萬億元,同比增長21.2%;進口方面,糧食、天然氣、集成電路、汽車等主要商品進口量分別同比增加19.7%、21.8%、19.3%和7.1%。
近日,商務部發布了《“十四五”對外貿易高質量發展規劃》,《規劃》提出,“十四五”時期外貿要堅持創新驅動,加快發展方式轉型;堅持綠色引領,加快綠色低碳轉型;堅持數字賦能,加快數字化轉型;堅持互利共贏,提升開放合作水平等內容。
“《規劃》為‘十四五’時期的外貿發展指明了方向,將為外貿高質量發展帶來新動力。”李春頂表示,《規劃》明確了外貿質量提升,結構轉型升級的發展目標,有助于外貿產業升級和經濟高質量發展。《規劃》強調了進一步擴大開放的要求和措施,將為我國對外開放從商品和要素領域轉向制度規則領域帶來新動力。《規劃》提出了擴大進口和貿易平衡發展的目標,為構筑內外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增添動力。
在劉向東看來,“十四五”時期,我國外貿高質量發展應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首先,不僅要優化貨物貿易結構,使其更好地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還要創新服務貿易方式,加快推進服務貿易開放創新發展,特別是利用數字化手段賦能,發展貿易新業態,確保外貿產業鏈供應鏈暢通運轉,以及結合全球綠色低碳發展要求推進綠色貿易體系建設。其次,進一步優化全球外貿市場布局,在鞏固美歐日韓等傳統貿易伙伴基礎上,積極深化“一帶一路”貿易暢通合作,提高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暢通的廣度和深度。最后,推動外貿高質量發展不僅要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還要統籌好發展與安全,確保不發生系統風險沖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