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從1876年中國出現第一條鐵路開始,到2017年“復興號”實現350公里時速運營,百余年騰飛發展,中國軌道交通裝備從引進國外技術到自主創新,完成了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跨越式轉變,而2019中國國際軌道交通和裝備制造產業博覽會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舉辦的。博覽會主辦方指出,這是目前我國軌道交通裝備制造領域唯一的國家級國際性專業展會!拔ㄒ弧薄皣壹墶薄皣H性”這三個詞和眾多的境外采購商,足以體現舉辦本次博覽會的重要意義和影響力。而打造出這種影響力的是近年來湖南省不斷出臺的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的產業政策和具體措施,F在,從參展商和采購商總體滿意率達95.8%就可看出,這次博覽會講好了“交通強國”戰略的中國故事,展示了裝備制造業“國之重器”的中國風采,匯聚了軌道交通行業創新發展的全球智慧,搭建了中國與世界軌道交通行業交流合作的國際平臺,更是在全球經濟面臨不確定性的當下,中國實體經濟底氣與實力的具體體現。
一帶一路因中國高鐵跑出“加速度”
高鐵,是一種運載工具,是一個交通系統,是一張金色名片,更是一段輝煌歷程。15年前,中國大地上速度最快的火車當屬“T”字頭特快列車,尚無一寸高速鐵路,如今,中國高鐵運營總里程居世界第一,由地鐵、輕軌組成的城市軌道交通體系更是日新月異,成為城市發展中基礎設施建設的標配。近年來,隨著“一帶一路”倡議和國際產能合作的深入實施,一批基礎設施領域內的大項目順利推進實施,尤其是在高鐵和城市軌道交通建設方面成績顯著。
2014年,從土耳其首都安卡拉到最大城市伊斯坦布爾的高鐵通車,這是中國企業在海外參與修建的第一條高速鐵路。
2016年開工的印尼雅萬高鐵是中國高鐵技術、標準走出去落地的第一個項目,也是中國首個集投融資、規劃設計、裝備制造、工程建設、運營維護為一體的海外全產業鏈高鐵項目。
2016年10月從埃塞俄比亞的首都亞的斯亞貝巴到吉布提的亞吉鐵路正式通車,標志著中國鐵路“全產業鏈出!比〉弥卮笸黄。
2017年5月通車的肯尼亞蒙巴薩至內羅畢標軌鐵路項目,是首條完全采用中國標準、中國技術、中國管理、中國裝備建造、中國運營維護的國際一級鐵路。
在城市軌道交通項目方面,巴基斯坦拉合爾城市軌道交通項目、以色列特拉維夫輕軌項目、河內吉靈—河東線城鐵項目、馬來西亞動車組項目、美國波士頓地鐵項目等,都是中國企業參與或承建的代表性項目。
“對外承包工程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實施走出去戰略的主要形式之一。在‘一帶一路’建設背景下,中國的對外承包工程同時扮演著促進國際基礎設施合作和互聯互通的重要角色,其中,包括軌道交通在內的交通運輸建設是其重要內容和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在軌道交通領域有可靠的技術標準體系、完整的裝備制造體系、豐富的建設管理經驗和一大批從事軌道交通勘察設計、施工建設、運營管理的專業人才,可提供‘全產業鏈’的技術服務支持!敝袊鴮ν獬邪こ躺虝睍L王禾在2019中國國際軌道交通和裝備制造產業博覽會上發表演講時認為,軌道交通產業是助力“一帶一路”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的重要力量。
“隨著越來越多的鐵路項目和城市軌道交通項目在海外落地,中國企業從單一參與建設到投資、建設、運營,從配件出口到整車、技術、服務出口,從發展中國家市場到發達國家市場,已經成為穿行在世界各地的‘中國建設’品牌的鑄造者和推廣者,也是助力‘一帶一路’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的重要力量。”王禾認為,軌道交通具有運量大、安全性高以及綠色、環保等顯著特征,在極大改善人們出行方式的同時,也將從根本上提高人們的生活品質和水平。
舉辦2019中國國際軌道交通和裝備制造產業博覽會,對于普通觀眾來說,是一次與高鐵、輕軌的親密接觸機會,1:1實體模型、詳細的介紹讓軌道交通設備不再是“熟悉的陌生人”,對于專業觀眾來說,更是促進了行業交流合作,為經濟發展提振了信心。
“印度尼西亞是千島之國,其中加里曼丹島、蘇門答臘島等比較大的島嶼,有較大的鐵路建設需求,到2030年,我們希望增加1.21萬公里的鐵路線。”印度尼西亞鐵道協會會長、前交通鐵路總署署長赫曼托·德維特莫科·莫伊爾若索希望能夠加深與中國企業的合作,為當地2.6億人口提供高質量的鐵路出行工具。據了解,印度尼西亞鐵道部門對中國通號的有軌電車和跨坐式單軌車表現出濃厚興趣,已與中國通號深入洽淡,并邀請其考察開展實質合作。
像這樣抱著尋找合作者的希望來參加博覽會的還有來自歐洲、北美、日韓、非洲、亞洲等20個國家和地區的35個高規格代表團,通過參會參展、洽談考察等渠道,達成了一批戰略合作意向,形成了系列合作成果。例如,瑞士沙夫哈森州經濟促進署和湘江新區在智能駕駛系統的標準制定、數據共享、技術研發等方面達成5項合作意向。
面對廣闊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的市場,王禾認為中國軌道交通產業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更好地參與“一帶一路”建設:
第一,利用好中國國際軌道交通和裝備制造產業博覽會的平臺作用,促進國際交流與合作。中國國際軌道交通和裝備制造產業博覽會是目前中國軌道交通和裝備制造領域唯一的國家級博覽會,會議規模大,專業觀眾多,業界當共同利用好博覽會平臺,促進企業與國際業界交流思想和技術、尋求機遇與合作,共同參與“一帶一路”建設。
第二,堅持國際基礎設施高質量、可持續的發展方向。經濟社會的發展要求將可持續發展理念融入基礎設施的項目選擇、實施、管理、運營的每個環節。高質量、可持續的軌道交通建設同樣要貫徹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的新理念,統籌好經濟增長、社會進步和環境保護之間的平衡關系。
第三,積極推進第三方市場合作。世界各國企業在發展過程中積累和形成了各自的獨特比較優勢,開展國際合作有利于有效資源配置,節約社會勞動,創造更多的社會價值。倡導中國企業與世界各國企業、金融機構、國際組織,開展開放包容、務實有效的第三方市場合作,有利于促進中國企業和各國企業優勢互補,實現“1+1+1>3”的共贏。
世界高鐵看中國 中國高鐵看湖南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
用這句話來形容展會的功能再恰當不過了。通過展會,我們不僅可以看到企業的研發、設計、制造實力,而且還能以小見大,見證科學技術的發展進程及趨勢,了解一個國家、地區產業發展情況,“只要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沒有”。
這屆博覽會注定會成為軌道交通產業企業的競技場。令中國觀眾自豪的是,從博覽會現場來看,展示面積大、展示產品豐富、人氣高的都是中國企業:
中國中車展出了可靈活小編組運行的中國中車CJ6電子動車組實車,及“復興號”動車組、磁浮2.0版列車、儲能式現代有軌電車、多流制電力機車、CJ6型城際動車組、馬其頓動車組、跨座式單軌車等多款創新產品,中車株所展示了融合現代有軌電車和公共汽車優勢的自走型智軌車。
中國通號展示了具有運行平穩、維護成本低等特點的100%低地板有軌電車;三一展示了最新的牽引車、泵車、起重機、挖掘機、砂泵車等產品;中聯重科展示的全球首創雙回轉轉臺的混凝土噴射機械手;中國鐵建重工集團展示了其優勢產品盾構機的模型;其余諸如中通電氣的軌道在線“黑匣子”、長沙地鐵的“無人值守機房維護支持系統”和智能維修頭盔、中鐵四局最新研發的新能源軌道車、佳都科技公司的智慧地鐵大平臺等產品都突出了“中國智造”特色。
一個產業發展的態勢如何,不僅取決于這些大企業的發展水平,也取決于上下游配套企業發展狀況。一位觀眾在河南航天精工制造有限公司展示的150美元一顆的螺栓前面瞪大了眼睛。面對滿臉疑惑的觀眾,展臺的工作人員介紹說:“千萬可別小看了這些螺栓螺母,它們都用在我國的東方紅衛星、神舟系列飛船、‘復興號’列車等產品上。它們都是鈦合金材料制成的,非常輕,而且制造十分精良,容不得半點馬虎。因為在航空航天領域,任何一個緊固件失效都可能帶來嚴重的后果!
“這是目前我國軌道交通裝備制造領域唯一的國家級國際性專業展會!辈┯[會主辦方工作人員在介紹博覽會時,著重突出了“唯一”“國家級”“國際性”這三個詞,足以體現舉辦本次博覽會的重要意義和影響力,他還十分自豪地說,博覽會將永久落戶湖南,“世界高鐵看中國,中國高鐵看湖南!薄@句話的潛臺詞便是,湖南的軌道交通產業已經得到了中國、世界軌道交通產業各界人士的認可。
相關資料顯示,湖南軌道交通產業成績斐然,拿獎拿到手軟:電力機車產品居全球市場份額第一;電力機車、城軌車輛、軌道交通電傳動系統和網絡控制系統、機車車輛電傳動系統等產品的國內市場占有率均居第一位;三一、中聯重科、中國鐵建重工集團、山河智能、中國中車下屬企業等中外知名的一大批龍頭企業集聚湖南;連最近火遍網絡的“自己跑、自己回、自己檢、自己修”的全自動駕駛地鐵列車也是湖南制造。
這一切都得益于湖南重視制造業發展的一系列產業政策。
早在2016年,湖南省在資金支持、創新研發、激勵機制、產業用地、企業上市、人才培養與引進、產需對接、產業鏈配套等方面,出臺了16條政策措施,致力于打造世界級軌道交通裝備產業集群。同年底,《湖南工業新興優勢產業鏈行動計劃》發布,確定了20個新興優勢產業鏈,并將其作為建設制造強省的“核心任務”,先進軌道交通裝備(含磁浮)產業鏈就是其中之一。
2017年,湖南又從提升產業鏈創新能力、深化產業鏈融合發展、強化產業鏈項目建設、加快產業鏈開放合作、加快產業鏈人才培養、促進產業鏈轉型升級等方面提出了相關措施。
在此基礎上,湖南接連三次舉辦軌道交通產業博覽會,更是促進了國內外業界的交流,打出了一定的品牌和知名度。這次,全面升級的2019中國國際軌道交通和裝備制造產業博覽會在湖南舉辦水到渠成,該博覽會永久落戶湖南,則是眾望所歸。
借著博覽會的東風,許多企業都有了新動作,向世界展示湖南、中國的“智造”能力。例如,全球首個集跨座式單軌、懸掛式單軌、磁懸浮、齒軌等新性軌道交通裝備研制試驗于一體的綜合型產業基地在中國鐵建重工集團長沙第二產業園建成投用。隨著試驗線的建成,鐵建重工自主研制的一批新型軌道交通維保檢測產品隨之問世,主要有跨坐式單軌智能巡檢車、磁浮智能巡檢機器人、懸掛式單軌軌檢儀、鋼軌彈條扣件智能緊固車等13個新產品。而就在此前幾天,該集團為印度量身打造的盾構機剛剛組裝、調試完畢,準備發往施工現場。
“這批新產品多為我國首次研制,產品種類和功能覆蓋新型軌道交通維保檢測領域的方方面面,填補了我國在新型軌道交通維保檢測裝備領域的多項空白。”中國鐵建重工交通裝備研究設計院院長羅建利說,這標志著我國在新型軌道交通維保檢測領域實現重大突破。目前,我國磁懸浮、跨座式單軌、懸掛式單軌和齒軌等新型軌道交通正處在初期發展階段,許多標準尚未確立,相關維保檢測裝備更是一片空白。針對現有新型軌道交通領域配套維保裝備智能化程度低、功能單一、作業效率低、精度差、人工作業成本高等問題,自主開發養護裝備,有利于補齊我國新型軌道交通維保檢測裝備短板,提升我國新型軌道交通全產業鏈競爭優勢。
看吧,在當前世界經濟面臨不確定性增大、第四輪工業革命風起云涌的背景下,中國制造業不僅沒有掉隊,還勇立潮頭。
產業創新發展靠“軌”才
再多的產業集聚和再長的產業鏈,都離不開掌握核心技術和創新能力的人才。
本屆博覽會的另一個亮點就是舉辦了軌道交通和裝備制造產業人才對接會、人才發展論壇、組織人才宣講推介會等儲備人才的活動。據了解,這是湖南省首次在國際經貿活動中舉辦大型人才對接會,是湖南省推進“產才融合”的一次實踐。這次人才對接會成果豐碩,有100余家軌道交通裝備制造企業發布900個職位需求,其中高端人才需求582名,收到洽談簡歷800余份,達成就業意向200余人。
湖南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謝建輝在會上說,目前,湖南人才政策體系正在不斷完善,人才集聚效應不斷顯現,正在向敬才愛才的目標穩定邁進。 產城融合是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尤其是對于湖南省軌道交通和裝備制造產業要實現優勢領域、關鍵技術的重大突破,形成全球最大軌道交通的產業集群來說,更需要重視人才,促進人才優勢轉變為創新優勢、科技優勢和產業優勢。
服務人才、服務產業發展,還需要有成熟的人力資源服務業。中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人力資源流動管理司副司長李祥偉在會上宣讀了《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關于同意建立中國長沙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的批復》,并舉行授牌儀式。
于2018年開園的中國長沙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核心區),目標是打造中部“產業集聚中心、人才大數據中心、培育孵化中心、共享服務中心和湖南人才市場基地”。截至目前,園區已入駐包括中智、肯耐珂薩、智聯招聘、湖南人才市場等200家人力資源服務品牌企業,服務全省企業2000多家、20余萬人,形成了良好的產業集聚和人力資源產業鏈式生態圈。預計到2020年,園區將實現產業鏈基本完善、服務功能基本完備、具有示范帶動效應的目標,到2025年,預計年營業收入達到200億元以上,年帶動新增就業人口20萬人。
中國貿促會人事部副部長沈文還就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引才用才機制提出了四項建議,即充分借鑒發達國家引進人才的經驗和做法;實施更加開放的人才政策;完善人才的培養計劃,以高層次,大項目帶動本地化人才培養;用足用好自貿區人才政策,讓一定范圍內的專業人才在自貿區就業。
“自主創新是產業發展的關鍵,自主創新的關鍵又在于創新型人才的培養。人才的養成不光靠一個家庭、學校,還包括社會各方面的努力,政府層面要創造更加寬松的人才發展環境;作為用人主體的企業,要著重培養人才的自主創新意識;企業與高校要強化合作,推動‘產學研用’融合發展。”被稱為“中國電力機車之父”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劉友梅如此說道。
在博覽會上,湖南省還發布了《2019—2020年湖南軌道交通和裝備制造產業高端人才需求目錄》,此為該省首次針對優勢產業鏈推出高端人才需求匯總和人才數據分析報告,收集發布了528個高端人才崗位需求信息,涵蓋經營管理、技術研發、學術科研三大類別的173個高端職位。目錄通過大數據研判湖南省軌道交通和裝備制造產業產才融合前景,引導優秀人才按需流動并與重點產業項目高效配置,提升重點產業在湖南全省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引領和支撐作用。
市場的競爭、產品的競爭、技術的競爭等所有的競爭,歸根結底都是人才的競爭。湖南省之所以能夠在軌道交通產業立于潮頭,主要是由于看重人才,正應了岳麓書院的那對名聯:“惟楚有才,于斯為盛”。
消息來源:中國貿易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