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產量
據國家統計局對全國絲綢行業規模以上的繅絲、絹紡、絲織及絲綢印染工業的1674家企業的統計,2003年1-3月份絲產量為2.16萬噸,比上年同期增長13.61%;絲織品產量為15.3億米,比上年同期增長 3 7.48%;印染絲織品產量為4.9億米,比上年同期增長9.18%。
經濟效益
據國家統計局對全國除梭織絲綢服裝企業以外的2035家規模以上絲綢工業企業的統計,2003年1-3 月份產品銷售收入為204.8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1.57%;產品銷售稅為9144萬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4.8 5 %;盈虧相抵后實現利潤6.39億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98億元,增幅達44.84%;工業總產值為228.4 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8.55%;出口交貨值為54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4.8%。統計中虧損企業數為540 個,虧損面為26.54%,同比下降了4.12個百分點;虧損企業虧損總額為1.83億元,比上年同期少虧了8.9 4%,其中虧損的繅絲企業虧損額比上年同期少虧了33.62%,繅絲行業盈虧相抵后實現利潤為416萬元(上年同期為-5806萬元、全年為-7328萬元)。
經濟運行的主要特征
2003年1-3月絲綢行業經濟運行呈如下主要特征:
絲綢工業效益高速增長,繭絲價格持續低位徘徊,蠶農利益損失較大。
由于統計中絲織與絲綢印染業包括了化纖長絲織物,產品可比性不強,因此重點選擇繅絲行業進行分析。
我國絲綢行業在連續高位運行多年后,從2001年年初步入調整期。生絲價格從2001年年初的近22萬元/噸高位開始逐級下跌,直到去年9 月跌至不足12萬元/噸,下降幅度將近50%,創近十多年來的新低,并在這個低位持續運行至今,目前仍未見有反彈之勢。在絲價一路下跌過程中,繅絲企業的虧損也隨著不斷擴大。去年同期,絲價還有15萬元/噸,但繅絲企業虧損面已接近50%,虧損企業虧損額上億元,為整個絲綢行業的虧損大戶,繅絲行業盈虧相抵后仍虧損4600萬元。到今年1- 3月份,雖然絲價已在不到12萬元/噸的低位徘徊,但繅絲企業虧損面已由去年同期的50%下降到了36.4%,虧損企業的虧損額也大幅下降了33.6%,整個繅絲行業的利潤在盈虧相抵后已實現整體扭虧為盈。由于繭絲原料價格處于低位,這也為絲綢的后加工企業傳遞著利潤空間。今年以來除繅絲行業整體扭虧為盈之外,絲綢全行業的整體經濟效益比去年同期有較大幅度增加,其產品銷售收入同比增加了21.6%,利潤總額增幅高達44.8%。
但值得指出的是,持續低迷的繭絲價格給蠶農利益帶來了較大損失,造成我國最大的蠶繭生產基地浙江省今年春繭的發種量銳減三成,有許多地方的蠶桑生產已出現了棄管、棄養、少養的現象。如果繭絲這種低迷的情況再延續下去,勢必造成蠶農毀桑改種其它經濟作物,其最終結果必定是迎來新一輪的“蠶繭大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