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海門工業園區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搶抓機遇,積極進取,推動經濟社會不斷取得新進步。
一是改革試點活力顯現。作為國務院促進進出口穩增長的重要改革試點——疊石橋市場采購貿易方式正式獲批落地,且成效初顯,從疊石橋港以市場采購貿易方式出口貨物超5000萬美元,市場被省商務廳評為“江蘇省轉型升級示范市場”,“疊石橋”獲批中國馳名商標。二是經濟運行質效良好。全年實現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5.5億元,完成工業應稅銷售56.9億元。路博石英在新三板上市,實現了園區上市企業零的突破。疊石橋市場成交額達到600億元,園區在全省省級開發區排名前移7位、位列第49位,成功躋身全省50強。三是城鄉發展加速統籌。投資6700萬元實施了污水管網工程,投資近1000萬元對供水管道進行升級擴容。啟動了農村雙置換試點工作和淮上線特高壓搬遷工作。新建安置房面積1.36萬平方米,拆除違法建筑1.4萬平方米。
2016年,是十三五規劃開局之年,也是“市場采購貿易方式”落地見效之年、貢獻之年、出彩之年,我們將深入貫徹市委十三屆七次全會精神,瞄準“時尚之都、購物天堂、產業基地、國貿中心”的定位,突出“市場采購貿易方式試點”和“內外貿結合市場試點”兩大主題,圍繞“重大改革有進展、重大項目有突破、重大工程有形象”三大重點,聚焦“創新轉型新領域、產業布局新節點、現代商貿新中心、接軌國際新門戶”四個關鍵,主要預期目標力爭實現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85億元,實現工業應稅銷售60億元,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5億元,市場成交額突破650億元,全力打造集聚全國、面向世界的現代化全球性商貿城。
一、突出改革試點,全力構筑全方位的市場對外開放體系。按照供給側改革新要求,抓好軟件硬件同步提升,同步完善,力爭以市場采購貿易方式出口貨物突破15億美元,為全市乃至全省外貿發展作出貢獻。提升政策吸引力。提升市場承載力。切實抓好200萬平方米的國際物流園、疊石橋港、中鐵疊石橋跨境電商產業中心等重大項目建設。積極整合資源,加快實施區域性產品展示交易中心,擴容產品種類,打造家紡“生態圈”,實現由“單一市場”向”功能集群”轉變。提升宣傳影響力。
二、突出科技創新,全力構筑高水平的現代產業體系。加強技術創新,推進品牌構建,力爭新培育中國馳名商標3件、江蘇省級名牌10件、著名商標15件。搭建創新平臺。推進“中國質造”疊石橋家紡產業帶、阿里巴巴速賣通家紡產業帶加快運行。重點推進南通郵件處理中心暨電商產業園建設,促進互聯網與傳統產業協調并進、創新發展。繼續推進產業綜合體、疊石橋電商城、紡都商務大廈總部經濟園等載體平臺,促進產業轉型,提升發展質效。
三、突出規劃引領,全力構筑一體化的現代城鄉體系。加快推進規劃編制。定位海門城市副中心,按照由一個鎮向一個工貿新城轉變的目標理念,加快新城往南發展步伐,發揮市場連續、輻射、帶動作用。推進區中園、園中園、物流園、產業園、安置中心建設。加快推動城市化進程。加快推進現代服務業發展。大力發展物流倉儲、展示交易、離岸金融、國際商務等新興業態,積極推進疊石橋外貿綜合區建設,拓展延伸設計研發、會議交流、商業休閑、文化旅游等功能形態,充實城市服務體系,促進服務業發展。
四、突出創新管理,全力構筑扁平化的社會治理體系,加快打造優美宜居的疊石橋新城。
實行基層社區扁平化管理,著力構建廣覆蓋、全天候、網格化的模式,深入排查社會矛盾,構筑公共安全體系,營造安定有序的發展環境。提升社會治理能力。深入推進“平安園區”、“法治園區”建設,堅持依法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加快完善社會保障。打造“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樂”三位一體的社會保障體系,妥善解決農村居民生活、醫療、娛樂等多類問題,加快打造優美宜居的疊石橋新城。(摘自市委全會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