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是“十二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謀劃“十三五”的關鍵之年。中國家用紡織品行業協會深入產業集群和重點企業調研,認真總結家紡企業經驗和建議,積極征求專家學者意見,系統總結了“十二五”行業取得的成就,積極籌謀“十三五”行業發展藍圖。
十二五 創新突破 實現穩步提升
中國家用紡織品行業協會會長楊兆華介紹,日前,協會發布了“中國家用紡織品行業‘十三五’發展規劃綱要(征求意見稿)”。
綱要明確,家紡行業是紡織工業的三大終端產業之一,是我國傳統的民生產業,是位于消費前沿的時尚產業、科技與藝術融合的創意產業,同時也是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產業。“十二五”時期,家紡行業整體保持了平穩健康可持續發展,較好完成了“十二五”發展規劃的主要目標和任務。
創新設計在家紡產品中體現得愈加突出。
穩健發展 成績喜人
國家統計局統計,“十二五”前4年,規模以上家紡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年均增長11.77%;利潤總額累計增長79.48%,年均增長15.75%;完成投資675.59億元,較2010年增長176.59%,年均增長28.96%。家紡行業骨干企業規模優勢進一步顯現,僅2014年,在A股上市的5家企業主營業務總收入就超過了140億元。
家紡行業整體實現了穩定健康的發展。產業布局日益改善,渠道創新面向多元,品牌建設進展順利,人才培養取得成效,技術創新、設計研發大有改觀,行業標準不斷完善,國際化水平有所提升,展會平臺功能明顯增強。
楊兆華說:“‘十二五’期間所取得的喜人成績,與行業的結構調整密不可分。”過去的幾年間,家紡行業經歷了一個錯綜復雜的艱難時期。“十二五”初期,在“十一五”期間快速成長的慣性推動下,整個行業依然保持較高速度的發展,2012年開始,國內外經濟形勢變得復雜,生產要素成本攀升。
楊兆華指出,過去的幾年中,家紡協會通過展會、大賽、培訓、論壇、媒體及制定行業標準等工作,大力推動品牌建設,加快了行業轉型升級步伐;通過倡導科學健康消費,改善了供需關系。
渠道創新 探索新商業模式
楊兆華強調,隨著消費方式的日益改變,傳統消費渠道面臨著更多挑戰。再好的產品也需要渠道來完成二次轉化,產品賣給消費者才可成為商品,否則就是庫存。因此,行業不斷創新渠道,積極與相關行業合作,流通渠道趨向多元。
家紡行業在渠道上不斷整合拓展,涌現出時尚生活館、大家居等新渠道形式。例如,藍絲羽嘗試O2O線上線下渠道融合發展,羅萊升級為“羅萊home”,從“大家紡”向“大家居”轉型,富安娜提出“小宜家”發展模式等。
家紡協會還專門成立了中國家用紡織品行業協會經銷商專業委員會,并與中紡聯流通分會合作,連續組織了三屆中國家紡“金銷獎”評選活動,選出了一批家紡市場營銷領域的杰出代表。
此外,家紡協會連續兩年召開“中國家紡營銷論壇”,邀請知名電商平臺家紡部負責人及傳統渠道優秀代表分享智慧心得,為企業更好地適應消費市場的需求變化探索新途徑。
同時,家紡產品電商也從無到有,迅速增長,國內企業紛紛“觸電”,實現營銷市場的“彎道超車”。
近幾年,企業線上銷售態勢火爆,品牌力量逐步壯大,不僅創造了新的家紡奇跡,更為家紡品牌的渠道布局和有效整合帶來了更多商機。2014年家紡行業電商交易總額達到829億元;2015年天貓“雙11”購物節中,羅萊、水星、富安娜總銷量分別達1.81億元、1.58億元、1.28億元。
合作共贏 優化資源配置
楊兆華指出,加強合作,包括上下游合作、跨界合作、國際交流合作等,也是“十二五”時期家紡行業發展的主要特色。
跨界合作是家紡協會思路創新、更好服務企業的重要舉措。協會積極倡導產業鏈上下游信息互通、資源共享、平臺共建、市場共拓、合作共贏,為企業拓展市場提供了更多優質平臺。
“十二五”期間,家紡行業與家具行業共同發起成立“大家居戰略聯盟”,發布戰略聯盟宣言,邀請知名家紡、家具企業,剖析雙方合作優勢,推動家紡、家具行業渠道整合和產品的聯動研發、聯動營銷。
同時,家紡行業邀請海內外知名家紡軟裝設計專家進行主題演講,并促成在場的家紡、軟裝設計師互相交流合作,促進設計產業的跨界對接。
家紡行業還與陶瓷行業建立起匹配的合作模式,開啟跨界合作的新典范。
此外,家紡行業還邀請48家酒店企業的55名星級酒店經理以上級別人士組團參觀中國國際家紡展,為未來家紡企業與酒店的合作提供更多機會。
實踐證明,跨界合作收到顯著成效。資源的最大化利用和配置,使產品單調、銷售乏力的局面得到全新改觀,幾家上市家紡公司推出的“時尚家居館”激活了銷售;一批企業推出“軟裝設計解決方案”,使產品直接進入酒店賓館、辦公住宅等工程建設項目。
十三五 抓住機遇 四大主題贏未來
“十三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最后階段,也是推進紡織工業由大變強的沖刺時期。當前國內外的宏觀環境和發展形勢要求家紡行業要不斷進行科技創新,深入進行結構調整,提高行業發展質量和效益,加快產業的轉型升級。為此,楊兆華提出,行業要緊抓機遇,為全面實現小康目標作出布局。
楊兆華指出,家紡行業在“十三五”時期,應緊緊圍繞創新主導的《中國制造2025》和“一帶一路”兩大國家戰略,加快建設新型家紡產業。加強“供給側”改革,消化過剩產能,生產產銷匹配的產品,提高產品的“有效供給”,實現產業轉型升級。著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以消費需求指導生產,以引導消費促進產業發展。倡導“新生活”,建設“新家紡”,大力推動新技術應用、產品研發、渠道創新、品牌建設和國際化進程,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
為此,楊兆華提出了“十三五”時期行業發展的四大主題:創新驅動發展,協調平衡發展,綠色持續發展,合作共贏發展。
創新驅動 提高質量和效益
堅持把創新擺在行業發展核心位置,加快實現由低成本優勢向創新優勢的轉換、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
大力促進具有高科技含量、高文化附加值、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的家紡生產技術與產品發展,構建產業規模優、技術含量高、質量效益好、綜合實力強、發展潛力足的家紡產業新格局。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將我國家紡行業建設成新時期的創新產業。
探索傳統渠道的轉型升級及“線上線下”融合的發展模式,推動“大家居”發展。加大力度推進互聯網技術的廣泛應用,加快推進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促進行業生產方式的變革。以智能家紡為切入點,調整產業和產品結構,滿足市場新需求。
協調平衡 優化產業布局
根據我國各地區區位優勢和產業特色,順應全球紡織產業轉移和重構趨勢,全面布局促進地區間家紡產業的協調發展,形成優強企業主導、大中小企業協調發展的產業格局。
促進區域間協調發展。利用區域特色錯位發展,同時加強各區域產業合作。積極響應國家“西部大開發”號召,平衡好中西部產業發展。
統籌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鼓勵企業“走出去”,實現國際資源的有效配置,推進產業全球化布局進程。
堅持軟硬實力協調發展。通過加強研發投入,倡導原創設計,支持自主品牌建設,弘揚家紡文化,使行業“軟、硬”實力平衡發展。
綠色發展 促進循環經濟
堅持綠色清潔生產,推動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產業體系,著力加快企業工藝技術裝備更新改造,促進家紡行業可持續發展。
推廣應用先進環保技術。加強產業鏈聯動,構建可持續經濟發展技術推廣體系,及時將國內外節能、節水、循環利用的先進技術、工藝、裝備消化吸收,結合行業實際情況進行推廣應用。
著力推進廢舊家紡產品回收利用的系統工程實施,研究使用環保高效的處理技術及裝備,力爭2020年初步建立回收利用體系。
交流合作 互利共贏
進一步加大行業上下游、行業跨界和國際間的交流合作,推動戰略聯盟、經貿合作、資源利用、信息共享,努力形成行業間和國際間深度融合、互利共贏的新格局。
企業觀點
廣州市源志誠家紡有限公司董事長 鄧源津:堅持做好服務做專產品
我們主要給星級賓館做配套服務,雖然近年來宏觀情況不太好,但我們發展還不錯。原因就是我們對自己有一個準確定位,堅持將產品做專,將服務做好。
江蘇堂皇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荊玉堂:現在的困難對未來也許是好事
當前,宏觀經濟進入“新常態”,行業企業遇到了一些困難,但這也迫使行業企業不斷提高,現在遇到的困難,也許對未來是好事。企業的發展能夠保持住穩健性和持續性很重要,要增強自主設計能力,尊重市場,“回歸”市場。
杭州柯力達家紡有限公司董事長 尤恩校:加大培育強勢品牌
家紡行業還缺乏在消費者中有巨大影響力的強勢品牌,而打造一個影響力很大的品牌,需要很長時間。企業要耐得住寂寞,短期可能利潤會較少,但長期看最終是有利于行業升級,企業發展也會更好。
江蘇藍絲羽家用紡織品有限公司董事長 俞建輝:探索互聯網下的經營模式
傳統渠道受到沖擊,需要找到新辦法,需要大家多交流、多溝通。互聯網是趨勢,某種意義上是國家戰略,企業要根據市場情況進行調整,為消費者服務。同時,我也認為線上線下產品不能互相壓價,要看利潤率,價格越低的企業不一定能成為生存時間最長的企業。
北京棉田紡織品公司總經理 馬濤:做強企業獲得話語權
當前,好的企業應順應消費者變化,滿足消費者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過去企業做大,現在要做強。做大才有入門權,做強才有話語權。因此,要加大創新投入,加快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專有技術的研發,引導市場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