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針走線之間,織出花卉人物,這在繡坊才有的技藝,在高校成了一個專業。武漢商業服務學院應用藝術系主任楊勇說,漢繡專業開設的主要課程有漢繡創作、服裝工藝學、裝飾圖案、佛教文化與中國古典文學等。
昨日(17日),武漢商業服務學院與武漢漢繡藝術研究院簽訂協議,聯合開辦服裝設計(漢繡專門方向)專業。這不僅使流傳了2300多年的漢繡迎來大學生傳人,也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首次進入武漢高校。這個專業將在9月招生20人。
漢繡藝術瀕臨失傳
年近80歲的漢繡第四代傳人任本榮老先生昨日非常激動。他告訴記者,2008年,漢繡被列入國家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其源于戰國時期的楚地刺繡,明清之際鼎盛一時,上萬名繡花匠人、近40家漢繡鋪子聚集在漢口大興路。1910年和1915年,漢繡制品在南洋賽會和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獲得金獎,名揚海外。然而,由于諸多原因,近些年漢繡日漸式微。
校企聯合傳承漢繡
任本榮說,傳統漢繡非常注重設計、開發,要求繡工不僅有一定的造型和繪畫能力,更要有較高的文化素養。目前,漢繡主要靠以師帶徒培養后人,顯然不能適應時代需要。
武漢商業服務學院應用藝術系主任楊勇說,漢繡專業開設的主要課程有漢繡創作、服裝工藝學、裝飾圖案、佛教文化與中國古典文學等。
據了解,該校教師將承擔基礎課和理論課教學,而漢繡技藝則由漢繡研究院漢繡專家負責。楊勇表示,希望通過這個專業的開辦,使漢繡這門工藝的傳承不僅僅停留在繡工上,還能在設計創新和文化上有所發揚。學生畢業時既能繡,也能設計畫稿,成為高層次的“繡娘”“繡夫”。
任本榮稱,漢繡在海內外都有很大市場,他對漢繡大學生的專業發展前景充滿信心。而學校方面也表示將爭取政府、行業和企業的三方協作,讓這門專業能真正將漢繡這項非物質遺產傳承下來。